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精油安全知多少?

105/06/29 瀏覽次數 9050
素有“藍金”美譽之稱的薰衣草精油在2014年8月被歐盟列為含有毒化學成分的物質,須在包裝上標明會危及健康! 薰衣草精油突然從療癒聖品變成有毒物質,不但引起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花農反彈,也再度引發社會群眾對於精油安全性的重視。究竟精油是有益抑或有害身心健康?尚待更多的科學研究才能解開這個謎底。
 
何謂精油(Essential oils)?大英百科全書解釋:精油是從單一植物物種,透過蒸汽蒸餾分離植物中具有氣味且高度揮發性的物質。萃取精油的方法除了常見的有蒸餾法,另還有壓榨法、溶劑萃取法(甚至是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等。依精油的定義,被萃取物是源自於植物,具有氣味且易揮發性的物質。

化妝製品主要的過敏源通常來自於香料(Fragrances),精油算是香料的一種,歐盟早在2003年公告有26種致敏的香料成分必須在產品上加以標示,其中不乏大家較為熟悉的香料成分,如檸檬烯Limonene、香茅醇Citronellol、沉香醇Linalool、金合歡醇Farnesol、檸檬醛Citral、肉桂醛Cinnamic aldehyde等,這些成分常見於一般市售精油之中。2014年歐洲化妝品法規(EC號1223/2009)修訂後,至少新增50種可能引發過敏的香料成分。當這些成分濃度在停留型(leave-on)產品超過0.001%和洗去型(rinse-off)產品超過0.01%,均需標示並且提出可能導致過敏的警告詞語,並於2015年實施該新法。新增名單中不乏精油中常見的成分,如蒎烯alpha-Pinene, beta-Pinene、樟腦Camphor、乙酸沉香酯Linalyl Acetate、薄荷腦Menthol等,其中最引發爭議者是被認為非常安全無虞的酯類成分也名列其中。新聞媒體大肆報導薰衣草花農的抗議事件,殊不知其實薰衣草精油另一個指標性成分Linalool早己在黑名單之中。而且香水前味(top note)調性中以柑橘類居多,而柑橘類近九成以上都含有檸檬烯,也都是需要加以標示的成分。總而言之,不管是香水或是化妝品過去沿襲己久的籠統標示將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楚明確,以成分為主的標示法,甚至精油的外包裝也會加註危害物質的識別標誌 。

由於精油是取自於天然植物,其成分組成當然就會與栽植的品種、環境、氣候、季節,以及提取的方法等因素相關,無法像實驗室合成的純物質有確切的熔點、沸點、比重等特性,因此也造成精油的品質管制一直很難以制度化。目前有兩個國際性機構對於香料安全性予以規範與審查,其一是芳香物質研究機構(Research Institute for Fragrance Materials; RIFM),主要的工作是評估芳香物質在毒物學和皮膚學方面作用機轉的組織,對於香料進行經口毒性、經皮膚毒性、眼黏膜刺激性、光過敏性、光毒性、致癌性等檢測評估,並制定香料安全性與毒性的相關規範。其二是國際香料協會(International Fragrance Association; IFRA),主旨是推動全球芳香產業的發展,建構香料編碼之應用和安全標準,及制定全球性芳香產業統一標準。這兩個機構於2005年組成聯盟,以促進芳香科學專門技術為目的,保護消費者健康安全為共同目標。

進年來隨著芳香療法的盛行,民眾接觸到精油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多,但目前台灣現行法規對於精油尚未予以明確的定位,既不是藥品,也非化妝品(香水屬於化妝品),對於來源與品質皆無法有效控管,2013年監察院曾公布15件由經濟部標檢局抽驗的精油,有八成七左右是標示不實或有摻假的現象。因此,精油之消費者應加強認知,小心挑選產品,才能確保使用之健康與安全。(感謝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I, MOST 104-2515-S-214-001」。)
 
責任編輯:林永昇
審校:王英基、黃耿祥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