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立法委員蔡培慧談【未來農業趨勢】

107/04/12 瀏覽次數 2574

從屏東萬丹種紅豆,然後到了花蓮瑞穗採花生,現在則走到南投日月潭。我來自於南投日月潭,今天既然是華文朗讀節,我們還是要來朗讀。我要朗讀什麼呢?《老子》。因為,事實上有一句話在這幾年一直提醒我,叫做「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這句話在《老子》裡會找得到。為什麼這幾個字眼會反覆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呢?因為我常常想我們今日於產業、農業以及文明這三部分,應該紮紮實實地去做事。如果我們能夠紮紮實實地去做事的話,我們才能夠找到答案,進而解決問題。所以厚跟實,我覺得它並不是一個遙遠或難以理解的,卻是我們應該要務實的態度。為何我會提出「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來作為我們今日朗讀節的聯結?事實上,農業應該這樣做。為什麼農業應該來做這件事情呢?因為不管是我們在面對極端氣候,或是育種的難題,或是土地的零碎化,當我們從一個農業生產環境的土地來看,我們希望農業能夠採儲備制,以促進土地的使用權,甚至於所有權的移轉。

 

如果我們有比較好的監測或其他方法,去推播台灣環境氣候的變化,於何時、何地,以至於何類型的土地,適合種什麼作物。以上各種相關資訊,都有助於當我們在面對很艱難的困局中找到答案,而其後則是一連串複雜的演算,以及適才吉仲老師跟童子賢先生都提到的,就是我們土地的農藥太多了!雖然農委會提出說我們要逐漸減半使用,但這項措施需要花時間的,而為什麼我們會使用太多的農藥和肥料呢?毫無疑問地,因為我們對食物的想像只有好吃、 只有甜,卻忽略了健康的因素。各位知道茄子是可以成為一個圓球的,茄子就是紫色那個茄子。可是當大家去超級市場,甚至於菜市場買到的絕對是直直的、一條一條的茄子。在這個過程當中,一來農家為了符合消費者對農業的想像,二則超級市場會規格化地來包裝茄子,所以在此情形下無所不用其極,將農產品本來是自然野放的生態變成規格化的生產,進而造成農業與肥料過量的使用。

 

這件事情的解決方法,可藉由科技來幫忙,因為我們知道台灣屬於亞熱帶,是一個豐盛富饒的生產區,所以我們有芒果、蓮霧、荔枝、橘子、水梨,什麼水果都有,甚至於百分之九十的蕃茄,其因在於我們台灣地勢高低差很大,有利於蔬果在台灣生長。在這樣多樣化的生產模式裡,我們是否有針對不同的種子,它適合什麼樣的環境?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需要什麼樣品種與協助?這恐怕是我們需要花時間去做農法的聯結和實驗的。土壤,不僅是生長的因素,而土壤內微量元素的成分,應該如何翻土休耕呢?除了不耕作外,要如何讓土地的生態恢復等,我們都應該花時間去做。

 

另外一個是水的問題,我之所以持續提出水的問題,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極端氣候,講一百遍理由仍是極端氣候!有一個非常關鍵性的原因,乃是台灣的灌溉水圳在世界上算是非常完整的。記得有一次,我帶印尼農民之路的朋友到我們的農田去觀摩,當我們往前走的時候,他一直在後面左顧右盼,他說出他最大的疑惑:「他們國家為什麼沒有水圳,而為什麼台灣有?」其原因在於,台灣的水圳工程是從清朝、日本時代到現今政府都持續在推動的。

 

直到今天,台灣仍然面臨一個困局,我們以前可能是共同的農作,譬如說稻作或甘蔗。可是,現在前田種芭樂,後田種蕃茄,再前面的田還種花卉諸如此類的。每一個鄰田種不同的作物,施肥的時間都不一樣,如果我們沒有做灌排分離-亦即灌溉用水與排放用水分別是兩個軸線,那麼前田的農藥或肥料將可能汙染到鄰田。

 

所以,若是我們的灌排分離僅依賴工程建設將水圳做好就完成了嗎?不是的。因為水資源是可以循環使用的,所以我們應該將滴灌或者是針對不同作物的灌溉都能量納入考量。至於水土農耕方面,吉仲老師有談到監測,不過監測我們現在是實驗基地。最近這幾年,農委會短時間想在2000公頃大規模的農業設施進行規劃,考量是否要將微測監控放在各個農業設施中呢?而微測設施要監控什麼呢?除了現在我們在實驗的場地之外,我相信科技部後續也可以結合更多研發或科技業的能量來發展。

 

在此處會遇到一個難題,難道我們所需要的只能從農業設施中才有科技的進入嗎?絕對不是。我認為台灣的做法絕不是去引用日本、德國的經驗或者是美國的經驗,我們須明白這些我們用來參考的國際經驗,跟台灣農耕面對問題的相近性是什麼?台灣毫無疑問地是農地零碎化,但我們亦無法擴充到像澳洲、美國的大型農場。我們應當尋找最適規模,亦即鄰近土地不管是採用、租用,或者是合併生產的方式,只要以最適規模生產時,我們就會知道後續發展。美國說這樣的方式是開放的田野,以火龍果為例,如果大家去二林,我們可以看到果園上面加了一些能量,就是利用LED燈泡來促成火龍果的生長,所以,到了夜間時,我們可以在二林的田野間看到一片燈海。不管是開放的農園、智慧的農園、或者農業設施,都需要科技業的努力。在農耕的過程當中,農業絕對不是只有農生產,它可能還包含農林漁牧業。

 

在漁業方面,毫無疑問地,台灣是全世界第二大,可是為什麼我們會被歐盟發黃牌呢?因為我們過去在遠洋漁撈作業時忽略了監控系統。台灣有1000多艘船,不管是100、1000公噸以下的船隻或是大船,現在我們在每一艘船全部都裝了監測器。所以如果你們去漁業署就可看到台灣的船在世界上跑來跑去,但光是這樣還是無法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必需考慮永續的海洋循環該如何運行,如果我們都是用這種遠洋捕撈的方式,過沒幾年,我們的海洋很有可能就沒有豐厚的漁產。所以現在發展出深海養殖-亦即拉深,採用監測深海的養殖漁業的方式。我不敢說它是絕對的對或是錯,可是我們可以思考,當人類的漁獲,因為健康美味的因素而選擇喜歡吃海鮮時,我們應該要去發展深海監測的養殖可能性,以及從市場畜產業的需求來推測我們的生產。雖然最近和牛要進口,相信各位可能也會選擇和牛的美味,但是台灣的黃牛也不錯,我們在臺南很多的夜市也可吃到新鮮的牛肉。所以,我時常在想,假設我們在農林漁牧都可以有好的管控時,我們不能忽略且一定要做的事,就是我們要如何讓世界各國、甚至於全台灣的人都理解台灣的美味。

 

另一方面,要理解台灣當令當季食物的來源,這部分需仰仗眾人的書寫功力和文創能力,或者藉由每一位廚師能在每個季節選擇屬於當季的美味食材,例如簡天才先生,他會利用當季的食物做出法國料理,就是所謂的在地食材×跨國料理。因此,在農藝與食藝之間廚藝的連結,也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各位會想說,廚藝好像離科技遠了一點,其實不遠。為什麼呢?如果能夠將台灣的產銷數據做較好的流通,我們就可以提供給所有的餐廳做最適當的選擇。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把相關資訊流完整的建立,包括後續的數據分析,或者是預防分析才比較有機會。

 

最後,我要講的是我來自於日月潭,現在紅茶很有名,可是在我小時候,其實有一個工作選擇,但是很遺憾沒有應徵上-就是檳榔西施!那時我已經稍稍長大,大概是國高中的時候,因為種稻沒賺頭就沒得吃,我們庄頭就開始種檳榔。那時我和妹妹在包檳榔時,特別在我們切檳榔時,當要加石灰的時候,伯母會告訴我們要把檳榔汁留下來,我忘記它的效果,那個可能是…退火或是怎樣。我們並非一定要執著去種檳榔,是以目前村子在種菜瓜(絲瓜),另外也會將菜瓜水取下,將它作成自然的面膜。不管是檳榔汁或菜瓜水,我要講的是它都不是拿來吃,而是去發展這些東西,不論是在藥性上或是美容上、化妝品產業或是生技產業,這不就是我們農業科技可以緊密結合的一個方向嗎?所以,從土地到餐桌、從土地到我們外顯的美觀,我相信,這些都是農業跟科技可以緊密對話的,這些事情不僅在台灣,在世界各國…以色列他們在農作物保護、智慧農業或者是機械人這些方面,都有做很多的規劃。

 

在這座談會之前所討論的,我們想像的農業機械人並不是一個人,他很可能是一個機械手臂去協助採收高接梨,或者是說,農機具它可以窄一點、小一些,靠上升調降來協助高齡的農民做農事上的農耕,這些事情不就是我們該去做的嗎?如果要參考世界各國的話,大概有兩個軸線,一個是歐盟,不管是英國、德國或是日本,像在德國的系統,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去串聯所有農民的農耕方式,然後將資料數據應用於各式各樣的農機械。我們在稻作方面,台灣的農機械有代耕隊,由於其他的農機械成本太高,我們不會去買。我們是否有可能將地域性需求的資訊做連結呢?像這種機械派任代工的機制,在德國已經做得很完整,而我們呢?或許我們也可以做,農業它不能講AI ,也不能講機器、 人工智慧。可是,日本在發展農業的資訊學,它就把所有的knowhow,該怎麼做,然後把地形、地貌、品種做出knowhow。在做的同時若遇到問題,他們可立即讓農改場或農試所的人來協助你。台灣也是有此基礎的,只是我們的量體可能還不夠,我們要更大更努力地去擴展。

 

不管是大數據、物聯網或者是世界科技,我要說的是,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不僅是手機很方便而已,它可能會改變我們未來物流的方式,亦會改變我們理解這社會的方式。但是我相信,能夠腳踩在這片土地上,能夠對萬物心存著互惠-食農互惠,人與環境相生相乘的理念,勢必需要走出去。我相信我們要走出去的環節,並不是代表說我們都是坐在電腦前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走到農村,實際去腳踩土地,摘下嫩葉。我相信台灣農業的美好,不是我們腦海中的想像,而是我們實際的體驗,行動是改變的起點,我們一起努力!

 
台灣食育協會論壇─農業與科技的對話─農業大未來。(圖片來源:台灣食育協會)台灣食育協會論壇─農業與科技的對話─農業大未來。(圖片來源:台灣食育協會)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食農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撰稿)
 
講稿整理:吳清蓮|台灣食育協會
核稿/責任編輯:黃兆徽|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