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道德的起源

107/06/05 瀏覽次數 3249

道德指的是一套自我發展出來有關對與錯的行動之概念系統,在社會互動下發生。演化與學習如何影響人類社會性與道德的發展,如關懷、同理心、公平正義、信任、合作、利他、競爭、欺瞞、背叛、與戰爭?本演講將分別討論底下三個主題:

  1. 現代科學已經知道多少影響道德行為的相關機制?
    以同理心與利他行為為例,需先發展出完整的社會性腦部(social brain),這些負責腦區都位在已演化發展完整之大腦皮質部上,顯見有從舊皮質往新皮質演化之痕跡。另外則需有完整健全之理性與情感互動機制,亦即新舊皮質相連之線路,以處理社會性互動中有關計算、信任、與合作的各個層面,所以亦可看出有演化痕跡,會逐漸增加計算成分(有關利益與與生存)。這裡面涉及演化穩定策略(ESS)、新達爾文主義、與社會生物學之不同觀點。另舉最後通牒實驗(Ultimatum Game)與陷入道德困境的電車問題(Trolley Problem)為例,說明功利觀點的成本效益分析與康德式的倫理原則之不同預測。上述二例皆與腦部前額葉的不同部位dlPFC(計算)與vmPFC(情緒關聯線路)有關,分別負責不同行動選項。
  2. 道德是否因天擇壓力發展出來,而且只有好的道德行為才能存活下去?
    天擇喜好自利與道德之接合,傾向從對方立場評估自己行動之利益。可否從現有的人類與猿猴行為,找出這些證據?是否針對不良行為有處罰制裁措施,以維護動物社會之秩序並擴大基因庫之存量及流佈?
  3. 文明與宗教如何設定行為與道德規範?
    說明文明與宗教如何針對不合作、欺瞞、與背叛等項設定戒律,如漢摩拉比法典與羅馬法之首的查士丁尼法典;以及舊約十誡、七大罪,古典四德行與基督宗教之信望愛等項。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