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知多少(三):「境」善盡美–防竊從身邊做起
103/09/10
瀏覽次數
11705
劉又瑄
|
國立東華大學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我國竊盜案件占刑事案近四成比例,顯見竊盜問題嚴重性。常見的汽、機車偷竊、店家發生的順手牽羊事件,都屬竊盜案件的一環,其中入侵住宅竊盜犯罪更是民眾心頭之痛,除了被竊者的財物損失外,住家和個人隱私權遭到侵犯,可能威脅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加深被害者心理的恐懼與不安全感。
從生活環境著手預防
犯罪行為與環境、空間的設計有密切關係,因此,與環境設計相關的犯罪預防理論強調,應考量犯罪發生環境與犯罪者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妥善規劃生活環境。基本上,鎖緊門窗、裝設監視器、防竊鈴、警報系統等是常見的住宅防盜的基礎配備;另外,隨著科技進步,許多家庭也安裝家庭防盜數位監控系統,透過網路方式可以監控家中安全、警報通知、偵測錄影,達到防竊保全的效益。這些都是依據環境設計的犯罪預防理論加以裝設,希望藉由環境的改善,增加犯案者被捕風險,達到嚇阻住宅竊盜發生的效用。
美國學者克拉克(Ronald Clarke)提出「情境犯罪預防」理論,主要是強調利用預防策略,對犯罪情境加以控制,增加犯罪的風險及成本,同時降低犯罪獲得的利益與犯罪機會,就能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他統整出預防犯罪的幾項策略,例如加強出入口過濾、通道門禁管制及加裝門鎖等防護措施,藉以增加犯罪困難;或是增設防盜警鈴,藉此提升犯罪風險等。
前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黃富源也提出居家防竊4D原則:一、打消(Deny):在住家門口明顯處貼上警民連線、保全等警示,打消竊賊選犯罪的念頭;二、阻擋(Deter):裝置鐵門窗、圍籬等設施,阻擋竊賊進入;三、延遲(Delay):將家中貴重物品放保險箱,增加竊賊得逞的困難;四、偵防(Detect):加裝監視器,使竊賊留下可供警方追查的線索,以提高竊賊被捉的可能。
治安風水師防竊有一套
另外,2001年台北市成立了「治安風水師」,其目的就是協助民眾檢測住宅防竊的硬體設備,內政部警政署評估執行後發現績效良好,自2005年開始全國警政單位全面推動實施。而治安風水師提供的檢測工作分成兩種,一種是針對已發生竊案的住宅,防止再度遭竊;另一種則是民眾主動向警方申請免費住宅安全檢測,由治安風水師逐項針對住宅內的門、窗、鎖、照明設備及其他出入口、防火巷及電子防盜設備等仔細檢視,最後提出建議,提供民眾防竊的參考依據。也就是居家安全除了倚靠自己,還能藉由專業的人士提供有效建議。
除了透過環境設計加強防竊設施外,「日常活動理論」也是預防犯罪理論重要的分支之一,該理論是以「環境」為重心,探討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日常活動理論強調,不同日常活動型態,遭遇犯罪的機率也不相同,一旦合適的目標,遭遇有動機且有能力的犯罪者,卻又沒有嚇阻犯罪發生的監控者在場,即可能造成犯罪。
依據日常生活理論的概念,行竊者在犯案時,喜歡選擇不常與鄰居往來、門窗未上鎖、作息規律的住戶,以提高行竊得手的機率;另外,居住區域缺少巡警或守望相助組織等嚇阻犯罪發生的因素,更容易導致住宅遭竊,如果能避免上述要素出現,可能提高預防竊盜的效用。
學者劉擇昌、鄧煌發、張智雄研究台北市大安區住宅竊盜犯罪環境差異,發現其中一個竊盜犯罪冷區由於住宅管理良好,產生防衛空間,出入管制嚴密,且房屋設計封閉較難侵入等因素,使之不易遭竊;相對地,另一竊盜犯罪熱區因為居民區域意識低、住商混合造成視覺死角、入夜後照明不足、住宅防竊設施薄弱、一樓圍牆與籬笆易侵入等環境因素,使之易遭竊。換言之,比較竊盜犯罪熱區與冷區,可以發現不同外在環境的特點,使得潛在犯罪者會評估是否犯罪的念頭,並對住宅竊盜犯罪發生一定程度的預防效益。
居家安全與環境息息相關,我們無法預測犯罪者,卻可以藉由一些防護措施增加犯罪阻力,減少犯罪發生的機會;先把自家住宅的防盜設施建立起來,再往外延伸,以居家為中心擴大至鄰里,成為犯罪者難以侵入的無死角安全區,自然能塑造出安心的居住空間。(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7)
責任編輯:
王曉玲|青少年團契輔導
審校:
李大興|國立東華大學物理系
情境犯罪預防理論(2)
情境犯罪(3)
預防理論(3)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6/19
永續的碳循環產業鏈,讓二氧化碳不再人人喊「減」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