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都市農業:U-Farming都市農業

107/12/13 瀏覽次數 3640

什麼是都市農業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定義,都市農業是在都市內及周邊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提供各種作物、動物類食物以及非食物產品。雖然都市農業的定義依地區、國家及研究領域不同而有差異,但都已經發展到在都市地區也能生產食物。

 

美國社區糧食安全聯盟在2007年描述都市農業及城郊農業,是指在都市核心地區及其邊緣地區從事糧食與其他農產品的生產、物流和銷售。前者的實例包括社區和學校農園、後院和屋頂園藝,以及在小區域內使產量最大化的創新生產方法;後者則包括供應都市農民市集的農場、社區支持型農業,以及位在大都會綠帶的家庭農場。從廣義上看,都市農業是在處理社區食品安全、鄰里發展、環境永續、土地利用規劃、農業和糧食系統、農田保護及其他相關事項的複雜活動。

 

緣起

 

都市農業的概念源於1898年英國埃比尼澤.霍華德的《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書中論述應該建設一種以農村景觀或綠帶相隔、自給自足、兼具城市及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隨著時代演進,人們對環保意識、都市綠化、空間有效利用及食物需求的重視,就興起了「在城市中發展農業」的概念。

 

都市農業最早的雛型是德國1919年建立的「市民農園」,致力於發展自給自足供給市民的小菜園。1935年日本青鹿四郎在《農業經濟地理》中明確描述,所謂都市現代農業是指分布在工商業區、住宅區等區域內,或者分布在都市外圍的特殊型態的農業,並指出這些區域內的農業組織都依附於都市經濟,直接受到都市經濟的影響。

 

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政府為了因應食物短缺並提高公眾士氣,鼓勵國人種植「勝利農園」。資料顯示,在1944年的生產高峰期,在私人或公共的前院草坪、後院、空地、屋頂等處,建立了超過2,000萬個勝利農園,生產占全美約40%的新鮮蔬菜。

 

1960~1990年代,古巴在失去蘇聯的物資進口及美國貿易禁運的經濟制裁下,遭遇前所未有的糧食短缺和經濟危機,尤其人口稠密的都市區,要在與外界完全隔離的威脅下能夠自給自足,主要解決方案就是發展都市農業。這種沒有燃料、農藥或肥料及進口糧食的窘境,正好符合讓農業更貼近都市、採行自然農法及生產糧食的都市農業發展條件。

 

當時古巴政府大力支持在都市區的民宅前後院、陽台、屋頂及公共空地上,游擊式地進行農作物種植計畫並鼓勵大量義工參與。都市農業發揮了小兵立大功的作用,舒緩了古巴在「特殊時期」國內糧食短缺的壓力。

 

隨著戰後糧食需求量減少及冷藏和超市便利性的到來,降低了後院生產糧食的必要性。到了1960~1970年代,環境意識增強及通貨膨脹和失業,再度使人們對社區和後院農園燃起興趣。經過持續性的需求型態演變,從種植自己的食物到「地產地消」型的都市農業,已經融進食安議題、環保意識運動、維持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社區網絡,以及與自然的再連結,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化。

 

根據聯合國調查,2008年全球的都市人口已超過50%,現今更達55%,預估2050年將達到68%,都市人口的增長也促使都市農業議題發酵。在今後工業化農業時代,糧食供需問題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議題,除了著重在科學技術上的突破外,開始有越來越多人以多樣化創意在農業領域創業,而都市農業是其中一類。

 

都市農業的類型

 

都市農業的類別大致可分為非營利型及營利型。前者常見的有:

 

私有農園─位於前或後院、屋頂、中庭、陽台、圍欄、窗台或地下室的私人農園。

 

社區農園─位於住宅區的公共或私有的毗鄰或不連續的土地上,集體共同栽培管理。農園活動和產品通常用於教育、自用或分享,是生產食物和觀賞植物的中小型農園。

 

機構式∕示範式農園─位於住宅、商業或混合使用區的私人或公共機構(學校、醫院、宗教組織、工作場所)的小型或大型農園或果園,通常是教育、治療和社區服務目的∕公眾示範用。可食地景─使用可食用植物規劃設計私有或公共室外空間景觀,最終產品用於食用。

 

業餘養蜂∕養雞場─在私有或公有未充分利用的屋頂等土地空間,小規模飼養蜜蜂∕雞供個人或教育使用,蜂巢∕雞可與農園或公園等非農業用途共置一處。

 

營利型的有:

 

市場型農園─位在公共或私有地上,採用土耕、容器栽培或魚菜共生系統等技術,生產作物或觀賞植物、蜂蜜、魚等農產品。

 

都市農場─與市場型農園相似但規模較大,例如垂直農場,並可採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物流模式,以分擔產季農產品過剩的風險。

 

城郊農場─位於都市區的邊緣或外圍,通常是指未來農地有可能因都市發展而不保的區域,以各種栽培技術生產營利用農產品,多採用有機技術及社區支持型農業模式,農產品主要銷售到鄰近都市區。

 

養蜂場─類似於業餘養蜂場,但規模較大且產品主要用於銷售。

 

對城市居民的影響

 

都市農業影響城市居民的研究報告,多聚焦在環境、社會、健康、經濟等面向。

 

環境面 都市農業可以協助廢棄物回收利用,整治及利用汙染土地,減少暴雨逕流沖蝕土堆,植樹綠化可冷卻空氣、減少風速和增加遮蔭以降低熱島效應,並緩和惡劣的都市微氣候。學者在北京市的調查研究顯示,樹木和其他植被能攔截微粒和氣態汙染物,有助於減少空氣汙染。

 

社會面 社區農園和都市農場可以美化鄰里,使受益的居民有更多的社區自豪感及對該空間的歸屬感。透過農園活動也可強化社區功能,創造安全空間。

 

2015年發表的研究調查指出,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揚斯敦(Youngstown),利用閒置空地重整成社區農園的區域,比未重建者的財產和暴力犯罪率低。該研究者認為社區自主的農園會吸引居民關注與照顧,形成守望相助的氛圍,進而抑制犯罪。研究調查也顯示,在費城市綠化區域的毒品持有率較其他區域減少18~27%,推測可能是花草綠化反映出正能量,也可能是例行維護工作造成警戒氛圍所致。

 

都市農業最受關注的是對社區和參與者生活的影響。學者在調查20個紐約州的社區農園專案指出,參與者會因擁有一個作物生意盎然的土地而產生自豪感和擁有感。社區農園是重要的聚會和社交空間,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聲稱因為植物的存在,使彼此打破障礙而建立社會互動的友誼。另外,社區支持型農業及農民市集可以連結消費者與生產者,促進公民農業,使消費者變成附近生產農地的利害關係人,避免農田輕易地因都市發展而喪失。<對參與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會員及農民訪談的研究中指出,農場活動促進彼此間牢固的關係,而且消費者親近種植給他們食物的土地,會創造一種歸屬感,使他們感覺更像大社區的一部分。再者,都市農業參與人可以包含移民、不同年齡層等族群,提供跨世代及文化融合的途徑。

 

健康面 都市農業可以改善糧食取得與安全,雖然研究顯示都市農業不能提供社區所有的營養需求,卻是最直接的行動。美國社區糧食安全聯盟評估指出,都市農業糧食專案在2005~2009年間共生產了1,870萬磅的食物,大約有72.6萬磅捐贈社區食用。研究也指出,自己或有家人參與社區農園者,每天至少食用5次蔬果的可能性高於沒有者3.5倍,農民市集也跟消費更健康的食物有正向相關。而對社區支持型農業會員消費的研究指出,屬於社區支持型農業的人會消費更多種類的蔬果。

 

社區農園也是居民重新參與體力活動的地方。在對社區農園參與者訪談的報告中,參與者表示,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有助於減輕壓力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有些報告指出,都市農業是提升食物和健康知識能力的策略,參與者會討論健康食物的訊息,社區支持型農業和農民市場提高了營養意識,並增加了健康的烹飪和飲食習慣。

 

經濟面 都市農業在經濟面影響的研究報告,大多以模型或過去的預測估計潛在的工作機會和收入,大多數集中在農民市場。由美國農業部資助的社區糧食計畫在2005~2009年間提供了約2,300個就業機會,培育了三千六百多家微型企業,還負責培訓大約35,000位於農場、永續農業、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的農民。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地區的都市農業規畫情景中,在有力的管理和政府支持下,有可能創造26個全職就業機會和使農民整體收入達239萬美元。

 

研究也發現,農民市集和社區支持型農業能開創讓小農可以擴大業務的可靠市場,進而提高經營者收入。都市農業讓參與者節省與糧食相關的支出,研究報告算出從參與者個人每季節省475美元到社區農園計畫每年節省915,000美元不等。再者,都市農業可替政府機關節省經費,舊金山市把閒置空地轉變為城市農業用地,每個地點每年大約節省4,100美元防止破壞的費用。

 

近年來有不少都市農業創業的例子。位於全美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布魯克林的Brooklyn Grange,是於2010年成立的全球最大屋頂農場,面積共2.5英畝,有機蔬果年產量達5萬磅,採複合式生態農法,生產蔬果、雞蛋和蜂蜜。該處的農產品銷售給當地餐廳、零售店、農夫市集、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會員,也提供教育訓練、服務等複合式經營,農場在第一年就達到收支平衡。根據統計報告,在各方資源的挹注下,2016年紐約市大約有七百多個生產糧食的農場和花園。

 

我國與日本、韓國的都市農業發展

 

我國的都市農業是應市民對優美環境的渴望而產生,大多體現在「綠」的生態功能,「食」的經濟功能則出現在近郊農場、市民農園及農民市集型態。近幾年因為食安風暴促使政府與居民重視「食」的議題,台北市政府更開放市民團體認養都會區的屋頂、閒置或廢棄空間等田園基地,大力推展都市農業,以打造台北市成為田園城市的政策目標。

 

日本的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在地下室開闢了3,995平方公尺的都市農場,種植二百多種花草蔬果,農產品全部供應員工食堂。2006年非營利組織發起在銀座商店街屋頂養蜜蜂的活動,方便蜜蜂到鄰近公園及皇宮採蜜,現今每年生產的蜂蜜透過商業行銷不只帶來商機,也使社區更融洽、生態環境更多元豐富。

 

日本政府重視都市農業的發展,數據顯示,日本都市農民數占全國農民的四分之一,生產產量占總產量三分之一。為了保障都市居民買得到當地新鮮農產品及保有都市農業機能,於2015年公布「振興都市農業基本法」,以避免農地在各行業需要土地以求發展的壓力下而消失,進而確保都市農業的永續發展性。

 

都市農業後起之秀的韓國首爾市政府,為了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以維持都市永續發展,從都市綠化的脈絡中開展出都市農業,提供閒置土地、培訓教育並協助青年在都市農業方面開發創業。2015年官方推出「首爾都市農耕政策2.0版」,設定2018年的市內農耕土地面積增加到420公頃。從2012年起,每年辦理都市農業國際博覽會,具體實現都市農業及促進發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為應該把都市農業納為都市發展的一環,建構與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和諧共處的環境。然而,都市化進程有農業、工業、住宅等跨部門間對能源、水和土地需求的競爭。因此,都市人口稠密的台灣更應該協同各級政府、學校及民間組織,在有限的空間中妥善管理、分配及最大化利用資源,讓都市農業能持續在都市叢林中發揮無可取代的多樣功能。
資料來源
  • 《科學發展》2018年12月,552期,16 ~ 21頁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