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先盡人事,再聽天命–蔡今中教授的樂活人生

101/12/17 瀏覽次數 25483
「教育界有所謂『比馬龍效應』,你認為學生是馬,他就會變成馬,你認為學生是龍,他就變成一條龍。對一個人『先入為主』的偏見、或是對他的期待,往往會影響到他後來的發展。」臺灣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蔡今中如是說。然而,面對人生,是否有所謂「比馬龍效應」呢?

快樂是最大的成就 

我是台中清水人。媽媽是家管,爸爸本來養鰻魚,陸續換過一些工作,最後開了一家小建設公司,是local建商。」蔡老師說爸爸總是在外拚搏,他們較少機會親近彼此:「原本以為自己和爸爸是兩個世界的人,直到他晚年生病那段時間,我常陪他,才發現我和爸爸其實很像。我們都相信人生就是要快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從中得到成就。」
   
「從小到大,爸媽完全沒有給我讀書的壓力,我讀書,完全是因為自己喜歡。」剛入小學時,蔡老師因拒絕依循班導師規定的回家路線,被視為問題學生,不久就被編入疑似「後段班」的班級,卻因禍得福:「我們這班從小一到小六的班導師都是代課老師、實習第1年或初任教的老師,他們對教學很有熱情,也會嘗試用新的、活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在小學就學到滿好的讀書方法,也懂得如何和別人討論、學習。」

身為家中課業成績最好的小孩,蔡老師和哥哥、妹妹卻從不互相比較:「可能是爸媽從不比較孩子的成績,而是把每個人視為不同個體。也因此,我很早就懂得自我反思,大概小五、小六,就會想自己的優勢是什麼?缺點是什麼?日後人生的每個階段,我都持續反思自我,並不斷問自己:什麼事我可以做、什麼事我做不到?」

陰錯陽差進教育圈

求學階段,蔡老師總是試著在讀書中獲致快樂,臺中一中畢業後,原本計劃攻讀臺大土木系,日後就加入爸爸的營造事業:「但是,考試前兩天,智齒居然發炎,痛不欲生,考試心情大受影響。最終因加權計分以0.02分與臺大土木系擦身而過,誤打誤撞進師大物理系。讓我更錯愕的是,就讀前夕,赫然發現師大是公費制度,還必須實習1年,要念5年才能畢業。這和我的人生規畫有很大落差!」

但是,師大5年,卻澈底改變了蔡老師的人生:「大學4年,學校有很多的資源、很好的老師、同學。潛移默化之下,漸漸發現教書也是頗有意義的人生選擇。到景興國中實習那年,教得很開心,每次站上講台都很快樂。曾一度心動,想一直教下去。而實習這年的經驗,卻也讓我看到不少教學實務上的問題,覺得這些問題還是應該要有人去解決。」

師大歲月除了召喚蔡老師對「教育」的熱誠,也讓他遇到一群麻吉好友:「我從小就胖,大學已超過100公斤。同學們為了我的健康,每天排班拉我去跑步。大三那年因此瘦了三十多公斤。」此外,蔡老師之所以會出國,也因為這些好同學:「大三開始,被同學拉去補GRE、托福,順勢都考了。實習那年陪同學去留學代辦中心,也順水推舟跟著申請學校,不料竟申請到哈佛,全家族都希望我去念,想不去都不行!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去念。」

意志力戰勝一切 

出國念書,對蔡老師而言,是出乎預期的人生體驗:「記得離開台灣那天,我一大早四五點就要去機場,爸爸只對我說一句話:『去那裡,書讀得怎樣,是其次,你要好好看一看、玩一玩。』他不像一般父母會希望孩子儘快拿學位回來,他覺得『我快樂』是最重要的事,這讓我很感動。」然而,到哈佛拿教育碩士等同轉行,蔡老師根本不可能只是「玩一玩」!

「我有教學經驗,申請出國學校時,考慮要走純物理,還是念教育相關領域。經過一番思索,發現自己讀物理也很快樂,但更喜歡跟『人』有關係的東西,因此選擇了教育。然而,攻讀『教育碩士』和以前念教育學分、實際教學是兩碼子事。最大的挑戰還是語言,再加上我探究的是一門陌生的學問,有很多專業知識要學。而我的方法是:跟它拚了!別人花1小時寫作業,我就花10小時!就拿當年減肥的意志力來面對一切!」

離開哈佛後,蔡老師即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完整的科學教育訓練:「『科學教育』是研究怎樣讓學生把科學學得更好。聽起來簡單,研究的範疇卻很廣、很複雜,包含學生、老師、家長、課程、國家教育政策、考試制度、社會文化等,是一門很專精的學問。」

有分享,才有進步 

1996年,蔡老師返國,先於交通大學任教,並開始發表論文。十年多來,已發表約一百七十篇期刊論文、十幾篇專書章節,其中有超過160篇是發表在SSCI所收錄的期刊上。問蔡老師如何辦到?他笑說:「我沒有刻意要辦到這些事,當初投稿國際期刊,想法很單純,心想若能把自己辛苦做的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是不是能讓更多人看到?無論自己研究是否夠完美,或多或少能給大家一些想法上的刺激吧。」

 抱持著分享論文學術才會更進步的觀念,蔡老師發表的論文在質、量上都相當驚人,還一度被視為「天才」,他謙虛地說:「我其實是『地才』,一切都是苦練來的。會有這些成績,也是因為我切入得比別人早,畢竟當年投稿國際期刊的風氣不那麼盛行。但我不會因此認為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是最重要的,學術界應多元發展,每個領域、每個研究都有自己相信的價值。」

一路走來,蔡老師相信人得先「盡人事」,才有資格「聽天命」:「活著要很努力,卻無法預知結果,每個人某種程度都得聽天命,但是,若不努力,是沒有資格聽天命的。」回想過去,蔡老師說:「我的論文也會被拒絕、也常被要求大幅修改,但改最多的,往往是最有影響力的文章。沒有任何東西是我們本來就該得的,我們得先付出努力,儘管未必因此得到我們要的。」想來人生可比「比馬龍效應」複雜許多,但蔡老師仍正向地說:「與其老看別人擁有什麼,不如看自己擁有什麼。與其專注在自己失去的,不如想想自己獲得了什麼。」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