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認識能源

106/05/26 瀏覽次數 13813

回想一天中,有哪些自然且必須的動作,來維持日常生活的運行?搭乘公車或是開車到達目的地,按下電燈開關,明亮的光源使工作可以順利進行;回家後打開電視,一邊轉開瓦斯爐或用微波爐料理。這些生活中運作的一切,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但試著想想看,今天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所有電器用品的動力來源是什麼?若是有一天,人類退回到過去步行、生火、點燭照明的方式,你能夠適應嗎?仔細思考,會發現推動一切的「能源」之於人類是多麼的重要!那到底什麼是能源呢?能源又可以怎麼區分?能源又有哪些形式?目前能源的使用上又遇到哪些問題呢?

 

「能源」顧名思義就是能量的來源。能源用許多不同的方式存在,人類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物質產生能源,唯獨不相同的是其轉化的方式及效率。根據能源的形成方式,可分為初級能源(primary energy)與次級能源(secondary energy)。「初級能源」指的是在大自然中天然形成的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煤、石油等;「次級能源」指的是將初級能源經過處理而轉換成另外一種不同形式的能源,例如:汽柴油、液化石油氣、電能等。此外,初級能源又可再細分,主要根據能源的來源是否不虞匱乏、是否有再循環的可能,依此可分為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以及非再生能源(nonrenewable energy)。「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能、潮汐能、地熱等,這些能源的來源在人類的有生之年,是不太可能會被消耗殆盡的,也就是說這些資源在使用後還可以再生;反之則為「非再生能源」,例如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而這類燃料其蘊藏量有限且日益枯竭、分佈不均。

 

能源的形式種類繁多,不同的能源形式也可以進行轉換,例如:化學能(chemical energy)是物質因化學反應而釋放的能量;熱能(heat energy)是分子運動產生熱量的吸收或釋放所產生的能量;質能(mass energy)是物體質量所轉化成的能量;位能(potential energy)是物體因為高度的差距而產生的能量;動能(kinetic energy)是物體在運動的過程產生的能量;電能(electric energy)則是藉由各種發電設備將能量轉換而得的。

 

根據台電的能源使用資料,目前台灣大多使用火力發電。以2015年來說,火力發電所占的比例高達78.4%,其中有35.7%的火力發電來源是煤,因為它是便宜的發電燃料,但卻容易造成空氣的汙染。然而,在目前全球暖化的挑戰下,台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沒有道理可以逃避溫室效應的責任;在這個思潮底下,由能源安全面向探討,台灣該如何在穩定能源供給的狀態下,同時又不造成環境污染呢?因此,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從自身做起,做好節能減碳的工作,而政府則負責以穩定能源供給的方向,去推動並協助企業發展再生能源,也可以制定能源政策帶動台灣的能源發展的走向,期許在這樣雙向的合作下,台灣的能源安全可以更穩定,並邁向能源永續發展的願景。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審校:吳政岳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