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產學研共組聯盟 擦亮臺灣菇類王國招牌

103/04/11 瀏覽次數 9565
一般人對菇類的印象往往和健康聯想在一塊,像白木耳、杏鮑菇、牛樟菇、舞菇等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因而也為臺灣每年創造出120億元新台幣的菇類市場,可謂「小小菇類,大大商機」。但除了食用之外,你知道這些菇類還有各種不同的機能嗎?像是杏鮑菇可以美白,銀耳可以防曬兼保濕,舞菇、牛樟菇可以抗癌。
若能整合從栽培到產品開發的菇類商機,市場將呈現爆發性成長,由亞洲大學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為核心的「新興保健菇類技術產業聯盟」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20家廠商共組聯盟擴大市場                 
 
在臺灣有「種苗教父」之稱、曾任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的林俊義,在民國70年代就開始進行菇類研究。6年前,林所長轉任亞洲大學健康學院院長,一手推動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的設立後,菇類不僅成為他過去幾年的研究重心,發展臺灣菇類產業更成為他的使命。
 
2014年年初,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宣布與泰山企業、蕈優生技、偉裕生技、全球華人生技、約克貝爾生技、萬生生技等20家在菇類栽培、加工、通路不同領域的廠商合作,共同組成新興保健菇類技術產業聯盟,努力將該中心全力開發的菇類菌種推向市場。
 
因此,目前新興保健菇類技術產業聯盟是以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為核心,結合了中國醫藥大學研究群,將研發成果輔導或技轉廠商,解決菇類業者在生產中的各種問題,以提高生產量和增加內外銷能力為重點服務項目。因此,該聯盟的成立可謂真正結合了上游(菇類栽培)、中游(菇類萃取)、下游(產品開發),讓菇類產業從學校研究端到產品開發端緊密合作,並預計未來將以30家廠商為聯盟會員招募目標。
 
「長久以來,臺灣對於菇類的研究機構並不多,大概只有農業試驗所有做過一些研究,栽培業者找不到什麼可諮詢的對象。」林院長解釋聯盟成立的初衷,直到他退休後到了亞洲大學成立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也陸續蓋了菇舍、實驗室等,目前團隊已有11位老師加入,做的也從純粹的菇類栽培延伸到機能性分析、萃取,甚至是產品開發,就是希望能在眾多的菇類中,找出具保健、藥用的菇類來開發。其中,銀耳是目前研究最透徹、最有成績,也最能看到未來發展潛力的項目。
 
全球第1套銀耳栽培系統
 
銀耳又名白木耳,不僅耳片柔和、口感好、煮後軟滑,它所具有的異質多醣體和一般菇類的同質多醣體不同,是由3種單醣包括甘露糖、木糖及葡萄糖聯結的多醣體,且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銀耳有潤肺、化痰、生津機能,一向被視為具美容抗老效果的聖品,因此也被稱為素燕窩。
 
但由於銀耳非常難栽培,過去3、40年來,臺灣從未成功栽培過,得靠大陸進口乾燥銀耳。不過,由於近來大陸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進口銀耳多次被驗出劇毒農藥殘留和二氧化硫漂白問題,因此「要成功栽培出銀耳」便成為臺灣農業生技的當務之急。
 
「大陸栽培的銀耳多靠人工段木,需大量人力照顧,加上他們栽培銀耳的方式和過去種洋菇一樣,都是利用簡陋的草寮栽培,容易感染菇蠅、蟎類,得噴灑大量農藥、殺蟲劑,再加上進口銀耳都需乾燥,農民在過程中使用二氧化硫漂白,都成為銀耳的潛在隱憂。」林院長解釋道,也因此,他決定自己開發銀耳環控瓶栽自動化生產技術。
 
這項自動化生產技術是由一個銀耳專用栽培瓶為關鍵技術,該技術是由瓶子和打洞的瓶蓋組成,瓶子的高度和洞口寬度都經過縝密設計,為的是打造最適合銀耳長成的空間,這個栽培瓶目前已經獲得臺灣、日本、韓國、大陸等地專利。至於現正申請專利的還有銀耳自動瓶裝填料系統、銀耳自動接菌機和銀耳瓶清瓶機,可以讓生產時自動填入培養銀耳的鋸木屑,再將菌種接進去後,便可大量生產。
 
這套系統的優點在於可節省二十分之一的人力,而且由於一切都是在環控(植物工廠)的情況下栽培,可控制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所以種植過程中不會招蟲也不會染上病菌,完全解決大陸進口銀耳的食安問題。這套系統不僅是全球第1套銀耳自動化栽培系統,同時也讓臺灣躍為繼大陸之後,第2個有能力生產出銀耳的國家。
 
至於菌種方面,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所開發出的「亞大T8銀耳」也獲得了許多專利,成為一大突破重點。「我曾經在臺灣、大陸採集38種銀耳的菌種,從中篩選出多醣體最高的菌種,最後發現,採自阿里山朽木上的第8種菌種,其多醣體高達60%,比起大陸常見的銀耳菌種36%多醣體高出許多,而且具有玉蘭花香味、顏色潔白,大小在130~200公克左右,很適合栽種,因此將該菌種命名為亞大T8(銀耳學名為Tremella fuciformis)。」林院長說,而亞大T8銀耳去年也已技轉給3家業者,創造出3,500萬元新台幣產值。
 
期待創設菇類生物園區
 
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若成功將栽培銀耳的技術及菌種移轉給臺灣業者,預估將在初期取代進口產值的6成,約3億元新台幣,再加上銀耳的周邊商品廣泛,例如銀耳飲品、代餐包、面膜、防曬商品等產值若發酵,初估未來自行培養栽種的銀耳在臺灣市場可創造的經濟效益高達9億元新台幣以上,更不用說銀耳未來若能順利外銷,經濟潛力實不容小覷。
 
而在第1階段以銀耳打頭陣,創造聯盟商機後,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也計畫在第2階段,也就是把今(2014)年的重點放在尚未有人栽培出的舞菇上。舞菇其實就是中藥裡的灰樹花,經日本人及中國醫藥大學的研究,發現具有良好的抗癌功能,而且口感良好,因而另取名為舞菇。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目前已可量產的舞菇菌種其實來自大陸,白色的外表、脆脆的口感預計也將成為市場上的新寵兒。至於其周邊保健藥用商品開發部分,也希望能打造成未來抗癌的輔助品,並技轉給業者。
 
另外,也具抗癌效果的巴西磨菇則是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2015年的推動重點。巴西磨菇的缺點是容易吸收重金屬,尤其是鎘,且因為栽培時需覆土和稻草,土壤或稻草若被污染,重金屬的問題就更為嚴重。該中心目前已選定A5品種,因為該品種不容易吸收重金屬,栽種時也改用泥炭土覆土和鋸木屑,解決栽培時的重金屬問題。
 
「臺灣的菇類產值向來有120~150億元新台幣的規模,不會比產值70~80億元規模的蘭花來得少,如果能整合菇類上中下游廠商,集中成立菇類生物科技園區,不僅可以提高臺灣菇類的能見度,也可以提高商品價值。」林院長說。
 
由於不少電子科技公司對轉投資生技業、醫療食品業相當有興趣,在資金不虞匱乏的情況下,林院長目前也積極與政府相關機關協商,希望能儘早成立菇類生技園區,未來也計畫在園區內成立原料栽培供應、萃取成分、產品開發等工廠,以完整的供應鏈帶領新興保健菇類技術產業聯盟成員搶占全球商機,讓臺灣重新展現過去菇類王國的風采。
 
註:本研究團隊獲科技部102年度「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補助(計畫名稱:新興保健菇類技術產業聯盟(1/3),執行期間:2013/02/01~2014/01/31)。科技部推動「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之目的,係為促使大專校院及學術研究機構有效運用研發能量,以其已建立之核心技術與相關之上中下游業界建構技術合作聯盟,以協助產業界提升競爭能力及產品價值。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