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雷龍」復活

104/05/05 瀏覽次數 7921
1989年10月1日,美國郵政局發行了一套郵票,以中生代的爬行類為主角,包括大眾熟悉的暴龍、劍龍、雷龍,以及翼展長達9米的無齒翼龍。可是郵票一上市就受到專家指責,因為那時學界的主流意見是:所謂的「雷龍」(Brontosaurus)其實是「惑龍」(Apatosaurus)。

說來都是當年美國耶魯大學古生物學教授馬許(Othniel Marsh, 1831-1899)捅的樓子。「惑龍」、「雷龍」是他為不同的恐龍標本建立的名目。1877年美國懷俄明州侏羅紀地層出土的雷龍骨架,組裝之後成為一身長20公尺以上的巨獸,估計牠活著的時候體重可達18公噸,是當年世上最大的恐龍標本。因此在大眾文化中,「雷龍」成了恐龍的代名詞。

可是到了20世紀初,古生物學者懷疑馬許的惑龍不過是年輕的雷龍罷了,兩者是同一種恐龍。而根據生物命名的國際慣例,對同一生物的命名以第一次正式宣布的為準。由於「惑龍」這一屬名先問世(1877年),因此所有的「雷龍」標本都必須正名為「惑龍」,而且「雷龍」這個名目必須作廢。美國郵政局事前諮詢的專家也許正好是居於少數的異議分子,也說不定。

不過,根據葡萄牙恐龍專家查普(Emanuel Tschopp)最近完成的研究,馬許的「惑龍」、「雷龍」標本的確有系統的差異,維持原先的名號才是正辦。查普的研究是他博士論文的一部分;他赴歐美18個博物館仔細觀察過相關標本,蒐羅的材料巨細靡遺。今年4月初研究報告發表後,許多專家表示信服,也許不久之後恐龍圖書中又可見到雷龍了。

參考資料
  1. Balter, M. (2015) Bully for Brontosaurus! Science, 348(6231) , 168.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