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我們常會在新聞或網站上看到各地方空氣中懸浮微粒濃度的數值。然而,這些數值到底是如何被測量出來的呢?測量的方法和原理又是什麼呢?
收集懸浮微粒-氣體動力原理
其主要是利用氣體動力原理方式收集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測得懸浮微粒空氣動力直徑(詳細說明請見下方補充說明),由於懸浮微粒是一種多元的混合物,會先做粒徑處理以固定流量抽引空氣進入慣性微粒分徑器,將不同粒徑大小的微粒收集於濾紙上,待完成粒徑處理後,分成手動監測及自動監測二種方式來秤重得到懸浮微粒的濃度。
1.手動監測
將取得之懸浮微粒濾紙,在實驗室環境下處理濾紙後秤重,這種方法可以減少環境中可能干擾測定的因素,例如:相對溼度對測值的影響。因此,空氣品質標準有明確的制訂:若採用手動監測結果的數據,來判定空氣品質是否符合標準時,則此項手動監測必須是要經過嚴謹的實驗室分析程序,所需花的時間是2至3週才能完成。
2.自動監測
以貝他(β)射線照射濾紙,將量測取得前、後的貝他射線照射後粒子之衰減量,再根據其微粒濃度與輻射強度衰減比率之相關,經由儀器讀出其質量濃度,即可得知懸浮微粒的濃度,一般採樣時間之間格為1小時。
照見懸浮粒子-光學原理
補充說明
空氣動力直徑:在靜止空氣中,粒子之單位密度球體與實際粒子作相同重力沈降速度(Gravitational settling velocity)時的直徑,也就是將實際的顆粒粒徑換成具有相同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等效直徑,可使具有不同形狀、密度、光學與電性性質的顆粒粒徑有了統一的量測標準。
副總編輯: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謝百淇教授
總編輯: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黃英哲教授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