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傳統媒體如何因應新媒體發展的衝擊(四):學校如何培育新媒體產業人才

106/08/07 瀏覽次數 1608

媒體教育要因應新傳播科技、新媒體平台的變遷與時俱進。當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實作、媒介融合,以及全媒體發展新形勢等展現,使得傳統和新媒體所需之媒體人才也面臨轉變,這一方面有賴已在媒體工作的媒體人從做中學、從變遷中去學習新的技能等。而學校的媒體教育則更是面對一個轉捩點,要為因應新媒體興起更注重或發展創新的面向。

 

世新大學副校長暨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陳清河指出,現在的媒體教育應該要更注重加強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和媒體專業主義理念的建構。技術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新聞本身,只有把新技術放在新聞教育改革的預警中進行反思,相關技術進步才真正具有意義。而技術的進步指的也是思維上的改變,當新媒體的平台和媒體使用行為變遷,那媒體的內容製作,包括長度、架構等,都必須站在新的角度重新思考,要從根本的思維教育做起。

 

世新大學廣電系教授齊隆壬目前正在碩士班教授虛擬實境(VR)創作相關的課程。他指出,由於碩士班學生比較喜歡新科技相關的發展,所以他的課程大部份跟新媒體有關。有關新媒體產業人才在學校的培育這個議題上,其實廣電科系從2000年起,就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亦即,在廣播、電視、電影這些傳統媒體上,希望能將之轉向成數位化,譬如說廣播有數位廣播,電視、電影全面數位化,包括剪輯、傳輸等,基本上都以數位化的概念來教育。

 

齊隆壬也指出,2016年可以說是VR的元年,學校課程希望能夠設計一套新的課程來實驗,跟產業界進行跨世代合作。課程中透過跟業界的合作,引入VR相關軟硬體和技術,然後在學校教育中培養新一代的人才,因為VR跟擴增實境(AR)的出現,他認為將會改變整個傳媒再現的方式。

 

VR在創作產製上可區分出很多等級,齊隆壬說,也就是說它的困難度相當多且複雜,譬如說電腦主機有一定規格,不然一般電腦會跑不動。VR建構在虛擬的設計,基本上又涉及到電腦程式、電玩、電腦繪圖、360度視點等。在數位媒體上VR是先進的,剪接的軟體又是全新的,不是著重於段落、鏡頭剪接,一開始就是縫合,也就是360度的空間,它要怎麼讓視覺跟我們在現實一樣,所以才叫VR虛擬現實。如果學校教育有意識到,這類因多媒體和新媒體發展趨勢而產生的變遷,希望朝此方向培育媒體人才,以學校、機構的資源進行人才培育,將會較為快速。

 

製作新媒體內容的思維與傳統媒體是不同的。齊隆壬指出,一般傳統媒體都是在限定的範圍呈現,而新媒體的製作則有別於此,像李安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運用3D以外還用4K呈現,4K全台灣只能找到一家影院可以放映,也就是說還不是那麼普遍。科技畢竟還是走在業界和學校的前面,科技一定會帶領某種風潮。

 

齊隆壬說,新媒體製作有一定規格、一定門檻,VR的出現,又把新媒體的規格提高。舉例來說,VR剪接基本上又跟之前數位影像剪輯不太一樣,它是一種承接性的,使用者是能夠進入到這個空間裡,它變成跟使用者是一種互動的關係,它又帶著電腦繪圖跟動畫的概念,所以影像更為豐富,創意是有更多可能性。類似打電動玩具一樣,可能你是第一人稱,但你也可能透過裡面的引擎變成角色,以致視線又不一樣,因此它所涉及到的支線與觀點會更多。現在這些新媒體相關製作技術,創作者也都還在摸索中,以測試能否設計出一套符合VR、AR新媒體的敘事方式。

 

台灣的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等,必須依新媒體發展而改變,要建立自己的入口網站,提供相對的內容,特別是要因應手機、平板電腦、行動上網裝置的使用。但是,其實真正要改變的是媒體內容的生產。齊隆壬說,一般在電視、廣播、報紙上資訊,如果直接轉換到電腦、手機上,這樣並不是真的因應了新媒體的需求和發展。在新媒體內容的呈現上,應發展適合新媒體的內容,包括如何呈現數位內容,怎麼說這個故事,然後用影音、圖像、動畫各種可能去進行企劃和思考。

 

齊隆壬認為,學校的媒體教育是產業界人才培育的基礎,宜使學生在此階段了解新媒體內容整個創作的流程,讓學生知道自己興趣所在,或他要選擇的方向,使學生未來進入業界能夠接軌,以及配合整個產業的變遷。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105年度《「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以環保永續、環境教育、財務金融、應用科學暨新媒體藝術等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