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滾石不生苔–鍾兆晉活在制高點

104/08/24 瀏覽次數 8885
201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送了數個電子郵件到林口國中,向校長及一些老師探聽鍾兆晉博士的教學情況,而後,這幾封疑似詐騙的郵件,反而成為他獲得「年度最有影響力教師獎」的強力佐證。如今,鍾兆晉是二重國中的校長,人稱「斑馬校長」的他,能文能武、能言能行,渾身散發著領導者的氣度與風範,然而,他卻自述:「我小時候其實有點自閉,學齡前是不太跟陌生人講話的。」
 
扎根歲月

1971年,鍾兆晉在台東出生,之後舉家搬到屏東。自幼環境雖苦,但因缺乏比較,故身在其中的他並不覺得自卑。那時,當小學老師的爸爸,每天下班都會帶饅頭和課外書籍回家。「饅頭滿足了我們的生理需求,而書則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有時爸爸借了重覆的書,我們還會向他抗議說已看過了!」鍾兆晉因此培養了大量閱讀的習慣。而爸爸在上班之餘還要照顧身體不好的母親,為了不讓爸媽多操心,他也因此養成獨立、自律的性格。

剛上小學時,鍾兆晉比同齡的孩子安靜、沈穩,也許因為如此,老師在小一下學期,就指派他擔任班級幹部。「郭蔭老師開啓了我的心窗。他安排我藉由服務,去跟同學互動,也強迫我在課堂上發言。所以我的語言和溝通能力是後天養成的。就像化學連鎖反應般,後來我從排長、副班長當到班長,甚至還當了十幾次的班代。」他說,生活中的每一個經驗,都是在累積基礎,經驗越多,基礎會越厚,能力就愈加增強。

「基礎是很重要的。」一如種植,播種後務必要讓「根」能夠健壯,如此,即使後天失調了,這株植物也能繼續茁壯、茂盛。但若開始時「根」不夠健壯,後天即使再努力施肥,也無法讓它長好。鍾兆晉說:「從小,爸媽就很照顧我的身體、也重視我的禮貌、品行,並給我們正向的價值觀,讓我有了很好的基礎。雖然物質生活並不豐足,但小時候有點逆境,是件好事。長大後比較不會追求物質的享受,只會全心全意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沈浸在興趣中 

高中時期,鍾兆晉完全沈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他笑說:「高中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部分,只是力氣並未完全發揮在課業上!」1986年底,鍾兆晉正值高一,髮禁、舞禁先後被解除,他的靈魂彷彿也被解放了,他把全部心力都放在科展、社團、班級經營及校園民主運動上,平常除了擔任合唱團團長、軍歌比賽指揮、交通隊大隊長外,也是話劇社的社長,並披掛上陣任男主角。「記得當時演的是電影鳥人,我就演那個一天到晚幻想自己是鳥的男主角!」

豐富的課外生活,讓鍾兆晉忽略了學業成績,為了不被留級,父母讓他從高雄師大附中轉學到道明中學,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把心思放在書上,仍然專注於他心愛的科展。直到拿下高雄市第一名,父母才發現這孩子沒在讀書、都在做科展!「連著三年拿到全國代表權,爸媽實在無法阻擋,只好讓我去參加全國比賽,又拿到全國前三名,並獲推薦參加資優保送甄試營隊。」那一年,全國只有11個人保送,鍾兆晉是其中之一,並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

大二起,鍾兆晉開始在補習班打工教書,賺取生活費,並累積教學經驗。師大畢業後,他先到林口國中擔任生物老師,並創辦「自然科學研究社」。當兵期間,考上成大生物學研究所。於取得碩士學位後,再回林口國中,不久又考上台大博士班,一邊進修博士,一邊教書。「從小就研究螞蟻,到台大念昆蟲學研究所,是我多年來的願望。」而後,他轉職到二重國中,創辦「創意科學研究社」。近年來,他不但是新北市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資優教育的重要推手,也是國內少數的社會性昆蟲專家之一。
 
探究式教學 

「我以前很瘦,母親為了讓我看起來有點份量,就建議我多穿橫條紋衣服。學生因此就幫我取了『斑馬』這個綽號。」他說,學生其實是很單純的,他們一定要先喜歡老師,才會喜歡讀那個科目,而且孩子喜歡老師,對課程內容就會多聽一點。熱愛表演的他,從高中到大學都是話劇社成員。教書後,孩子稱他的課為「斑馬talk秀」。「老師,說穿了,也是藝術表演者,所以我會透過脫口秀、肢體動作來傳達科學知識。」

鍾兆晉不諱言,儘管自己的教學方式一開始就很活潑,但教學目標仍很傳統,就是「升學掛帥」,把心力計較在成績上。這種計較的心態,限制了他的教學方式。直到他從成大研究所回來,心態才慢慢改變,不再那麼在意學生的成績了,而是關心:學生上他的課有沒有收獲?有沒有得到快樂?會不會想打瞌睡?孩子回餽了什麼?作業有完成嗎?每個學生跟自己比賽是否有進步?

十餘年來,鍾兆晉帶領學生在各項科學競賽中屢獲佳績。他坦言,「勝出」的第一步,就是問個好問題。「在科展提出的問題,通常不會是學生自己提的,老師必須幫忙擬題目,就像進行碩、博士論文的研究過程一般。所以我會將生活中挖掘到的問題帶到班上,跟學生說:『這些問題,斑馬沒時間解決,你們願意幫忙嗎?』惟若學生自己也有想到問題時,老師也要幫忙判斷是不是個好問題。」

有了好問題,接著就要訓練學生分析問題、收集資料、實驗操作、表達、科學寫作、表格製作等能力。至於老師和學生的關係,鍾兆晉力行「認知師徒制」。「一般師徒制,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認知師徒制』則是徒弟在學習時,老師也要跟著參與,隨著學生一起成長。所以過程中學生必須時時跟老師報告為什麼要這樣做?老師也可以從中提升,這是一種共學機制。譬如我的學生若多研究十個物種,我就可以多認識十個物種,跟他們一起享受發現的樂趣。」

鍾兆晉喜歡讓孩子透過動手作實驗,去體驗問題解決的模式。「不是課本中的實驗,而是開放性的實驗,過程一定會困難重重、一直碰壁。所以科學教師都應該有很強的問題解決能力。」他說,無論是那一科目,老師在上課時都會丟問題給學生,當然偶而也會遇到學生丟問題給老師。但不管問題是誰丟的,它就是產生了,所以都要去解決。「不過,現在學生還是習慣安靜,不太問問題,即使在大學也一樣。這時,做老師的,就要等待,並去引導他們。若不等待、不引導,只給學生三秒,是不會有問題出來的。」
 
格局與思維

當年,麻省理工學院之所以「鍾情」於鍾兆晉,是因為有學生感念他在教學上的付出,所以向麻省理工學院推薦,這位學生後來也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教學至今,鍾兆晉以探究式教學,培育了無數的科學人才。他笑說,儘管自己喜歡探究式教學,但知道要推廣給所有人並不容易,即使他是校長,也不會強迫老師用探究式教學,他只能藉由自己的親身投入,去感動別人,讓更多人認同。「沒有一件事,是所有人在一開始就會認同你的,但只要努力,慢慢就會有人追隨而來。」

鍾兆晉一路從老師、組長、主任,當到校長,他說,無論做什麼,自己的視野高度是很重要的。「曾有位校長告訴我,當組長要有主任的思維,當主任要有校長的思維,而當校長要有局長的思維。這樣才不會有本位主義,才能把眼光放在整體的發展。若校長沒有局長的思維,就無法著眼於全市,只以自己學校做考量,而忽略與鄰校的合作,更不可能看清楚自己的劣勢、優勢。因此,唯有把視野拉高,才可以把事情看得更深入。」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