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未來不是夢 機器人大軍進駐生活中!

103/01/15 瀏覽次數 10596
智慧型機器人不同於傳統電腦,進化成了能控制自己行為的「自主裝置」。早期因科技限制,無法以低價進入人類日常生活中,後來因微晶片技術的進步、開發成本的降低、和外觀尺寸的縮小,才逐漸有機會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根據工作的內容,機器人可大致分成三類:第一類為服務型,初期以幫助軍方偵查巡邏為主,之後擴展到作展場導覽、門口招待、家事等服務;第二類為工業型,是自動化工業的好幫手,以機械手臂及無人搬運車為主;第三類則是娛樂型,因為其體積較小,通常較適合教師運用於實驗室教學中。
 
智慧型機器人除了可依工作內容作分類,也能按外型分成輪型及人型。世新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林金玲指出,輪型的智慧型機器人移動比較穩定,常負責巡邏、導覽、偵查等工作,而人型則比輪型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在關節上裝上一個馬達算作一個自由度,自由度越多,靈活度就越高,活動的方式變化就越多,因此,人型的智慧型機器人之運用,相對地較為多樣化,未來希望它們能為人類處理更多的事務。

林金玲說,智慧型機器人的出現,起源於科學家將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概念,整合到機電的技術中,讓機器人由最初的人類官能延伸,進化到具有智慧,透過智慧控制,讓自主行動的裝置有更複雜的邏輯可循,並具有簡單的推論能力,人類可透過適當邏輯規則及推論能力的程式,來控制機器人,但如果期望它們能擁有人類的情感,未來尚需與專業的生物科技及心理學家作進一步之跨領域研究。
 
一般人也許擔心機器人造價太高,但市面上早有平價的機器人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的服務,例如「掃地機器人」。林金玲表示,自己目前正參與臺灣大學的「智齡聯盟」專案計畫,致力培養一批跨領域整合型的專業人才,以便可以發展智慧型機器人以應用於老人福址,希望將一般加裝在智齡長者的電子感應裝置,改裝於機器人身上,讓它們能像看門狗或導盲犬一樣地隨時待命,提供長者所需要的協助。預計這也是日後最容易普及到家庭的服務,價錢也可能很親民,大約只要幾萬元台幣。
 
電影中早就可看到人類對智慧型機器人的諸多想像,甚至於也有對新科技的反思,機器人所帶來的便利及經濟效益確實不可小覷,但萬一某天它們與人類產生嚴重衝突,我們該如何自保?林金玲指出,對於機器人的製造,國際間早有三項規範:第一項規範為機器人不能傷害或攻擊人類;第二項是在不違反上述的規範前提下,機器人需遵從人類的命令;最後一項規範為在不違反上述兩項規範的情形下,機器人要能懂得保護自己。

對於此科技的發展,林金玲寄予厚望,她期許能有好奇心、而願意追求新知的年輕人投入此領域,進行知識傳承,再把個人的自由創意揮灑其中,創造出更多能提供人類生活便利性及生活品質的智慧型機器人。(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