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組織中亞考察團到中亞調查哺乳類(包括人類)的起源地,結果在戈壁沙漠發現了恐龍與恐龍蛋化石。此後,戈壁沙漠就成為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
最新的發現是,加拿大一個古生物學團隊在戈壁沙漠找到了一個集體孵育場,占地286平方米(合86.5坪),包括15個巢,合計50顆蛋,那些恐龍生活在8,000萬年前。現生動物中,與恐龍最親近的是鳥類與鱷魚,牠們有一些會建立集體孵育場。現在看來這種行為早就在恐龍中出現了。
過去我們把恐龍視為爬行類,以現生爬行類做為想像恐龍的模型,因此總以為恐龍並不群居,沒什麼社會生活。直到1960年代末,透過一群新世代古生物學者的努力,恐龍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才開始蛻變。1990年代,〈侏羅紀公園〉電影系列把恐龍的新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大銀幕上,因而深入人心。
其實過去古生物學者也發現過恐龍的「集體孵育場」,例如美國蒙大拿州的慈母龍遺址。但是同一地層中的恐龍蛋,可能是不同的(或同一頭)恐龍媽媽先後生產的。而這次加拿大團隊的發現,有明確的地質學證據支持那些蛋是在同一個繁殖季節產下的。
參考資料:Lambert, J. (2019) Dinosaurs nested in groups. Nature, 571, 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