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心理與心靈研究:談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不同取向

105/12/05 瀏覽次數 12728

諾貝爾獎中的化學、文學、和平、物理、生理醫學獎首頒於1901年,經濟學獎首頒於1969年,但是人性以及心理與心靈之觀察與研究至少幾千年,很多人關心站在學術與社會頂端的諾貝爾獎或其得主如何關心人性議題,因而對人類發展及文明做出重大貢獻?文學與和平兩個獎項對個別或集體之心理及人性而言,可能會有更大的關係在,而且更能發揚其中的奧秘與複雜性,但本演講將以探討人性與心理心靈的科學觀點為主,包含下列主題:

人性中的黑色力量,尚未能放入可預測的科學方程式:包括精神分析所主張的潛意識與精神決定論、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對經濟行為的致命傷害、個人與集體行為的不理性及難以預測的情緒力量、史上最具毀滅性之人性黑暗力量納粹最終方案等。面對這類如此重要的人性議題,科學界所知相當有限。

追求心智的最小單位,包括人類行為的基因決定論、行為的遺傳與後天爭議。

學術上已發現理性的缺陷、情緒的非線性及難以預測之特性、理智與情緒之奇怪互動,並嘗試尋找高階人性元素,如意識/同理心/利他與合作行為。

心智的模擬與控制,包括AI與心智控制之基本人性觀的爭議。

兩個極端的觀點:人無自由意志、人有靈魂,將分別探討Libet與愛因斯坦之論證,及其對心理與心靈觀點之影響。

聽講心得(撰文|周文豪副館長)

黃榮村校長/前教育部長是位資深的心理學家、教育家、作家、詩人,也是社會批判者、改革者,他在昨天的「心理與心靈的研究:談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不同取向」講題中,展現他融通的魅力,在心理學、教育、文學、腦科學、社會學…中悠遊自得。

他的破題有二個切入點。

首先,他說當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以音樂鍼砭時事的創作歌手Bob Dylan 引起廣大的討論,他也愛Dylan,可是今天不談文學,卻又說:「人性的科學研究有很多,卻不如一個莎士比亞。」一棒子打死眾科學家。

其次,他說研究人性的歷史超過千年,許多影響社會卓著的學者,很多並沒有諾貝爾獎的光環。例如,哥白尼、達爾文、佛洛伊德等,甚至馬克思也給人的本質下了註解:社會關係的總和(The real nature of man is tot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他還笑笑,多數人在世時尚無諾貝爾獎。反之,誠如他說的,很多人關心一件事:站在學術與社會頂端的諾貝爾獎或其得主如何關心人性議題。

昨日,他以探討人性與心理心靈的科學觀點為主,包含五個主題(請見日前貼出的摘要),每個主題都有引人入勝的案例或故事相佐,帶給場眾繁多而有趣的信息,既精彩又精闢,不愧為演講大師。然而一時要場眾接收那麼多訊息,我還怕場眾吃不消。演講後的提問出乎意料之外的踴躍,條條給講者很正面的回應,看來我是過慮了。黃校長讚美場眾的水準,不論中學生、大學生或民眾,問題都很精簡明確,切近主題。

在演講廳內,有些論述勾起我諸多的回憶,激起我再學習的動力。

黃校長說:「人性中的黑色力量,未能置入可預測的科學方程式:包括精神分析所主張的潛意識與精神決定論、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對經濟行為的致命傷害、個人與集體行為的不理性及難以預測的情緒力量、史上最具毀滅性之人性黑暗力量納粹最終方案等。面對這類如此重要的人性議題,科學界所知相當有限。」

對於一個科學工作者,我對「科學界所知相當有限」並未感到沮喪,我常為威爾遜的一句話感到耐人尋味:「我們藉由經驗學到的普通演化過程和特殊心理活動的知識,都指出大腦這個組合機器的目標是求生存,而不是自我了解。」

數千個世代以來,人類續存並不需要知道大腦這個機器如何運作,我從有過的鄒族民族生物學調查中知道,部落的認同、神話、傳說、禁忌、儀式等特殊心理活動,則都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來源,雖然有諸多遠偏客觀的事實。然而,這並不阻礙我們自我了解的列車,威爾遜指出,當代科學家都贊同意識和理性過程所組成的心理活動正是大腦功能的表現,沒了由科學獲取的真實知識,心寧只看到世上支離破碎的片段。

有幸在晚近的人類基因組計畫中,已得知大腦的結構至少由3195個特殊的基因所決定,此時,自我了解的高鐵已啟動,人們才正開始研究神經元如何發育,從而被導引到指定地點形成網絡。美國2013年提出“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目標包括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進而開發大腦不治之症的療法等。在當今電子探針技術、光學探針技術、光遺傳學、功能化奈米粒子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等助力之下,近一波的腦科學研究預期會有許多突破。至於人性的科學研究是否能擺脫「不如一個莎士比亞」的窘境?我有信心,但確實不知道。

我們說:「人類的大腦是四億年嘗試錯誤的結果。」應該沒有人反對。威爾遜說:「大腦在最後的階段,躍進到一個極端的新層次…人性產生了:一種洋溢著動物的靈巧與情緒,結合了理性以及對政治、藝術的熱情,創造出求生新技能的特質。」

所謂的「動物的靈巧與情緒」顯然被歸為非理性的一部份,凱因斯用「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來表達。

大學時代的生態課老師談及凱因斯的經濟理論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模糊的印象停留在40年前,體會過黃校長所謂「經濟行為的致命傷害」為何物。

黃校長談到凱因斯的經濟理論時,我曾想到達爾文。達爾文在與表姐結婚之前甚為躊躇,他用自己發明的一套理性分析法,將結婚的優點及缺點一一列出,反覆思考與比對,後來只因想「未來有個老來伴」而決定結婚。終究非理性、情緒性、無法量計的本質戰勝。

聽說堪稱決策分析之父的班傑明‧富蘭克林也用同樣的方法比較結婚的優缺點,並得出缺點多於優點,然而他還是要結婚!因為他對他們的婚姻「有信心」。

我延伸閱讀周舜欽的「Life心理學閱覽室(資料來源)」,他說:「大腦分析需消耗相當多的能量,會盡量以最省力的方式運作。一旦我們相信一個人或一件事,便會停止搜集資料或理性分析,以便節省大腦資源。故信心是超越理性的,而人們在做重大決定時往往需仰賴信心。由於信心的非理性力量,我們可以看到當投資人對股市有信心時,往往不顧客觀資訊顯示股價已太高,還是拼了命的往裡跳;相反地,當投資人對股市失去信心時,不論股價有多低,仍然沒有人敢進場撿便宜。」

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活動源自於「理性經濟動機」,相較之下,凱因斯認為許多經濟活動也受「非經濟性的動機」所支配,亦即本能性的心智模式,稱之為「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這就是造就經濟波動、市場無效率的主因,是資本主義潛在不穩定性的來源,必要時可花錢請人挖個坑再請個人把它填起來。資本主義自認頂著本能性的心智模式,任性地揮霍資源而在所不惜。

再回到大腦與理性與非理性的人性關聯,黃校長提到,讀到腦不見得讀到心智。時下人工智慧的發展似乎備受期待與討論,心智的模擬也會被問到我們可不可能創造出人工的人類心靈?人工情緒呢?

笛卡兒曾說:I think, therefore I am。哪一天,大腦訊號聯結產生意識的研究好了,電腦技術更臻成熟,出現辛格(S. J. Singer)嘲諷的:I link, therefore I am,那就嚇嚇叫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