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紅龍果:新興外來竄紅的健康水果

105/03/29 瀏覽次數 9519
紅龍果(Red dragon fruit or pitahaya) 屬於熱帶植物,原產於墨西哥。目前臺灣、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孟加拉,琉球,中國南方等地皆有廣泛的栽種。因容易栽種與運輸、外觀亮麗、果實飽滿、且具有營養價值,所以成為市場上深受歡迎的水果。紅龍果屬於仙人掌科(Cactaceae),三角柱鼠(Hylocereus),多年生攀緣性植物。其種植方式具多樣性,可築牆種植,搭棚種植,柱式種植等。一般以柱式種植(如圖一)較為普遍,此種植法方便利於日後的疏花、疏果、施肥、病蟲害防治、套袋及採收等。紅龍果具多變種,在臺灣常見紅皮白肉種紅龍果(H. undatus (Weber) Britt. & Rose)與紅皮紅肉種紅龍果 (H. polyrhizus (Weber) Britt. & Rose)(如圖二) 。

紅肉紅龍果它的莖株上的刺軟且短,成熟的果實成圓球狀,果皮顏色暗紅色,果皮鱗片較短、尾端為深綠色。相對的,白肉紅龍果其莖株上的刺較長且硬,成熟的果實外形較橢圓,果皮顏色較鮮艷亮麗,鱗片較長、尾端為黃綠色。所以,讀者在逛果菜市場時,可以嘗試分辨哪一個是紅肉,哪一個是白肉紅龍果。紅龍果晚上開花,早晨閉合,它的花是雌雄同體,其外觀如圖三似曇花,花朵潔白清香(如圖三)。臺灣南部紅龍果的花期視當年氣溫會有變動,多為四月上旬到十月中旬開花。期間可開花十次,一般選擇4-6次花期來培育結果,因結果品質較佳。

龍果的成分

紅肉紅龍果的果肉為紫紅色,是由一族稱為甜菜色素(betalains)的含氮色素所組成。依據Stintzing等人的研究,紅肉紅龍果的甜菜色素成分中並無甜菜黃素,但含有豐富的甜菜紅素(betacyanin)。已知紅肉紅龍果的甜菜紅素(betacycnin)成分,它在535 nm Vis/UV光譜有最大吸收,並至少含有8種成分。依高效率液相層析法(HPLC)分離後,流出順序為Bougainvillein-r-I (I), Betanin (II), Isobetanin (III), Phyllocactin (IV), Isophyllocactin (V), Hylocerenin (VI),  Isohylocerenin (VII), Betanidin (VIII)等。紅肉紅龍果甜菜紅素(betacycnin)成分整理如圖四所示。其中甜菜苷(betanin) (II) 早在1957年就被結晶化。

依據Wybraniec等人的研究發現紅肉紅龍果的甜菜紅素(betacyanin)的主要成分是紅色的phyllocactin (IV) (36.1%),甜菜苷(betanin) (II) (18.9%)以及hylocerenin (VI) (11.7%),它們的構造式如圖五所示。就構造式而言,甜菜苷(II) 是一種b-配糖體(b-glycoside),而phyllocactin (IV) 是甜菜苷 (II) 的葡萄糖C-6的羥基與一分子丙二酸脫一分子水形成。而hylocerenin (VI) 是甜菜苷 (II)的葡萄糖C-6的羥基與一分子3”-羥基-3”-甲基戊二酸脫一分子水形成。研究還發現甜菜色素 (betalains) 的安定性受光線,氧,溫度的影響很大。

紅龍果的益處

除甜菜紅素以外,紅肉紅龍果也含有機酸、蛋白質、可溶性纖維、維他命(B1,B2、B3 (菸鹼酸)、B6、B12,C)、多酚類 (polyphenol)、胡蘿蔔素(carotene)、黃酮類 (flavonoids)、植物白蛋白 (phytoalbumin)及礦物質(磷,鐵)等。依據Kim等人的研究,發現紅龍果的果肉與果皮含有豐富的黃酮類與多酚類。其中黃酮類的含量順序是紅肉紅龍果皮 (RPP) > 白肉紅龍果皮 (WPP) > 紅肉紅龍果肉 (RPF)  > 白肉紅龍果肉 (WPF),也發現它們的總多酚類含量是順序WPP > RPP > RPF > WPF。
 

多元新興應用

精製化方面紅龍果已經開發出各式紅龍果茶,酒,醋等專利及商品。果汁在餵食動物8週後發現可降低尿酸等。豐富多元的研究指出多吃紅龍果好處多多,例如:紅龍果豐富的甜菜紅素、多酚類與黃酮類等化合物具抗氧化作用暨消除自由基的能力,與抗細胞增生作用(可預防癌症)。 第二型糖尿病人食用紅龍果,可降低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但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原因可能與紅龍果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纖維有關。另一方面,因非生物性的逆境(abiotic stress)造成過氧化氫的累積常引起植物的傷害性效應。而過氧化氫酶(Catalase)可以除去過多的過氧化氫的毒物在植物細胞扮演着重要保護角色。

而紅龍果對於乾旱,熱,與貧瘠的土壤等非生物性的逆境有高度的忍受性,大多能表現出寬廣的生態適應。2015年最新研究指出紅龍果參與非生物性的逆境的忍受性,可能與一段未知的紅龍果過氧化氫酶基因(HuCAT3 cDNA,1870 bp)有關。這段全長的HuCAT3 cDNA已從紅龍果分離,其cDNA序列與推導的胺基酸序列(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分別跟其它植物的過氧化氫酶比較,發現有73-77%與75-80%是相同。因此,思考轉殖紅龍果的HuCAT3 cDNA到其他低逆境作物,開發具非生物性的抗逆境(abiotic stress)農作物,將有助培育出新品種作物,未來能在乾旱,高溫,與貧瘠的環境中生長,對受到氣候變遷後的未來農業發展將有莫大潛力。

Kamairudin等人發現紅龍果的紅色素可應用於口紅。另外,從紅龍果廢棄物中尋找高經濟活性成分也是最新熱門的研究之一。例如Amid等人從廢棄果皮裡分離出抗有機溶媒且具熱穩定性的蛋白酵素,該酵素因價格低廉,將更有機會應用於催化工業上。同時該團隊也從果皮分中發現全新的澱粉酵素,並用阿拉伯膠-甲殼素高分子包覆後增加安定性。紅龍果也可被應用於發酵飲料與酵素飲料,其所含總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21種已被分離與確認。紅龍果亦可應用於健康的衍生性食品如優格(yogurt)、水果醋(fruit vinegar)等。

總結

紅龍果作物已經在臺灣落地生根,藉由臺灣人精湛的精緻栽培技術與育種,成功的推廣成為國人喜好的水果。筆者認為就營養價值應鼓勵國人多加食用,也多開發相關的衍生性商品,更期盼政府多輔導農民,加強輸出至歐美與東北亞等因寒地氣候不易栽種的地區,爭取更多外匯與農民收益。(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I, MOST 104-2515-S-214-001」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健任
審校: 王英基、黃耿祥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