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奈米科技與公眾專題報導(三):奈米推不推?社群媒體與奈米科技新聞

103/09/23 瀏覽次數 9655
社群媒體不僅擁有日益增加的使用者,更成為部分民眾重要的消息來源。根據調查,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經常」或「偶而」從臉書(Facebook)或推特(Twitter)等社群媒體獲取新聞訊息,但現階段關於奈米科技媒體報導的研究,卻大多著重於傳統媒體。最近的研究指出,傳統媒體與新興網路媒體對於奈米科技的言論其實不太相同;傳統媒體在奈米科技發展的早期,絕大多數都採取正面的報導方式,直到近來才開始運用與風險相關的框架來看待此科技;然而在網路上,風險訊息則多於利益訊息。 

雖然如此,因為社群媒體的特性,研究者無法確定過去的發現是否也能應用至此類新興媒體平台。以推特為例,推特呈現訊息的方式,至少有以下特色:首先,傳統媒體和第1代網站使用者能夠接觸到何種訊息,係取決於他們選用何種媒體,但在社群平台上,使用者通常可接觸到不同媒體、相同主題的訊息;其次,每位使用者的社群結構皆不相同,因此觸及相同訊息的機會已愈來愈低;第三,社群媒體使用者本身可能對科學或奈米科技沒有興趣,但可能藉由其社群網絡中其他有興趣者之分享,而「不經意地」接觸到此類訊息。基於上述特色,社群媒體至少具有兩大功能:第一是即時促進連結,也就是把具有相同興趣,卻互不相識或分處兩地的人們湊在一起;第二則是針對缺乏興趣者,社群媒體提高了這群民眾無意間聽到或瞭解奈米科技的機會。 

有美國的研究檢視推文(Tweets)對奈米科技的語調與(不)確定性,並且探討「推特的發文量」與「奈米研究中心的設置與否」2者之間的關連性。研究者分析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這1年間的495,195則推特訊息發現:推特上的短訊有41%對奈米科技持有較為悲觀的看法,32%未表示立場,27%持正面態度;此負面訊息多於正面訊息的發現,和傳統媒體大多強調奈米科技正面意義的趨勢有很大的不同。關於(不)確定性,推特上55%的訊息對於奈米科技的發展與影響持有確定看法,45%則不確定,此發現和傳統媒體的模式較為類似。此外,推特發文量最多的州,皆為有奈米科技研究中心或網絡的州,顯示了研究中心的設立,對於奈米訊息的流通有正面的幫助。

隨著網路逐漸普及、面貌逐漸多元化,民眾已愈來愈常使用各種網路平台取得科學、健康訊息。然而,民眾在網路上閱讀的,不僅是傳播者本身所提供的訊息,例如新聞、部落格文等,也包括其他使用者針對主要訊息的回應。有研究發現,網路上「潛水者」(lurkers)雖然表面上沒有參與整個討論的過程,事實上卻透過閱讀其他使用者的觀點,已讓他們得以在腦海裡深度思考相關問題;但由於網路的匿名性,及和線下生活的去連結,網路上的使用者發言有時會欠缺人際互動中應有的文明性與禮貌(civility)。比起「中立」的訊息,這類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觀點,或許更有可能影響到民眾對某些議題的態度。有學者將不文明、不禮貌(uncivil)定義為「使人無法產生民主、理性思辯的侵略性留言」。

以奈米科技為例,研究部落格中使用者「不禮貌」的回應留言,如何影響民眾對此科技風險的判斷。選擇奈米科技的原因,是因為它在美國社會中仍算熟悉度較低的科技種類,而「不熟悉感」會讓民眾在形成態度的過程中,需要更加依賴他人的觀點;然而這並不代表民眾會全然接納其他使用者的意見,目前許多研究都顯示,在新科技的領域,民眾不僅會依靠認知捷徑(cognitive shortcuts)來輔助自身判斷,也會利用這些捷徑來詮釋他們所看到的訊息,因此,作者們也納入了3種認知捷徑的交互作用影響(moderation effects),分別是議題熟悉度、議題支持度與宗教信仰。

有研究為了操弄不同性質留言的影響(civil vs uncivil),在調查內鑲嵌1組實驗設計。也就是說,有部分的受訪者閱讀了不禮貌的部落格使用者留言,而另1部分的受訪者則閱讀了較有禮貌的留言;結果發現,接觸不禮貌留言的受訪者並沒有產生較高的風險感知,但閱讀部落格留言整體來說使得受訪者認為奈米科技較具風險。

比較有趣的是關於認知捷徑交互作用的發現,「不禮貌的留言」對於採用不同捷徑的受訪者,具有不同的影響。原本較不支持奈米科技的受訪者,在接觸了不禮貌的留言後,比原本支持此科技的受訪者產生更高的風險感知;同樣地,宗教信仰較強烈者,在接觸到不禮貌的留言後,也較傾向認為奈米科技具有較高的風險。上述研究發現的意義有二,首先是網路上不同的訊息型態可能對使用者有不同的影響;第二,其他使用者的留言可能為民眾提供1個解釋議題的情境,但此情境會因民眾本身不同的價值觀與對議題的熟悉程度,而對民眾的風險感知有不同的影響。(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7月)

責任編輯:林宜平|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