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設計始於生活:陶壺的挑戰–從極色到純黑

107/05/31 瀏覽次數 3145
具儲水功能及保存燻燒原味質感的杯具具儲水功能及保存燻燒原味質感的杯具
 
傳統黑陶壺的文化意涵

 

在排灣族傳統社會中,黑陶壺具有多元的功能與意義,包括:

 

地位的象徵─貴族階層才能使用,平民則不可。依據排灣族的傳說,排灣族人是由太陽與陶壺孕育而生,而族人劃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大階層,社會階級制度嚴明。

 

傳家─排灣家族的長嗣(不分男女)繼承了家族的權利與地位,也肩負有繁衍家族的重責大任。其餘兄弟姊妹須各自成家分出,分出時可從本家得到相同類型但階級較低的陶壺,或從本家古陶壺的口沿剝下一小片,做為分家的信物及家族繁衍的象徵。

 

聘禮─陶壺是排灣族嫁娶必備的聘禮之一,尤其是在貴族家庭中,雙方家長在婚禮前須先協商聘禮內容,包括陶壺、青銅刀、琉璃珠、豬隻、穀物等物品,並儘量在婚禮時能拿出越多的陶壺,以展示其社會地位。若婚禮中無法拿出對方所要求的陶壺,意味其社會地位矮了對方一截,因此雙方家庭一定會盡可能地滿足對方的要求。

 

祭器─陶壺也包含祭拜儀式時使用的祭壺,這些壺通常是由祭師使用與保管,平日也可以透過祭壺進行醫療、占卜等工作。

 

紋飾的意涵─排灣族除了在社會中有鮮明的階級劃分外,在物的使用與器物上的紋飾也有嚴格的規範,如具有百步蛇紋飾的陶壺象徵著貴族地位,只有頭目家庭才使用。

 

傳統陶壺的類型多達數十種,各類型中又劃分為數種層級,且因部落不同而略有差異,但如此複雜且豐富的內涵,也不免遭受當代社會多元文化的衝擊。

 

黑陶壺圖騰文化

 

在排灣族社會中,器物本身便有階級之分,而貴族更透過特殊的紋飾,如百步蛇紋、太陽紋、陶壺紋等圖騰,展現其與眾不同的社會地位。因此黑陶壺上的圖騰常帶有世族的象徵、保護神或甚至是始祖誕生神話的某種物象。如口傳神話中百步蛇是排灣貴族的祖先,因而百步蛇紋及其變化出的三角紋、菱形紋等幾何紋延伸至生活中的各類器物,就是要強化貴族的神聖性,並鞏固階層社會秩序,呈現排灣族豐富的物質文化。

 

綜觀文獻上排灣族陶壺視覺的呈現,其造型典雅完美,以極度簡練的奇幻圖式模仿自然,表達出對創世傳說、周遭事物或當前世界的認知與想像。造型上陶壺外觀比例與紋飾簡單、明瞭,以圖騰象徵頭目地位,維護貴族在族群中社會地位的永恆價值,成為族群文化與生命的內涵。

 

文化工藝改造的條件

 

文化創意雖然是以傳統文化為因子,再經由設計產生吸引市場消費者的獨特魅力,但這文化養分仍須兼顧「美感」、「價值」和「故事」的深度,才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技術上需與時代俱進,再加入科學研究產生新技術的競爭力,才能隨著時尚流行創造出全新具有生命力的永續產業,否則文化創意產業將淪為口號,難以實現。

 

藉由以上的文化條件,筆者選擇了排灣族的黑陶壺為實驗設計的對象。主要是因為黑陶壺製作的工藝性高,圖紋變化多,燒成與製作都屬難控制燻燒陶的範疇,因而現今製作傳統黑陶壺的排灣族人頗少且大都用手工製作,但市面上模仿黑陶壺圖騰粗製濫造的商品卻不少。

 

觀察市面上黑陶壺工藝的產品,可以燒成的溫度區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燒成溫度在攝氏1,000度以下,再用後製方式使用黑碳粉或植物汁液塗布著色完成表面質感(但這方法塗抹的碳素會掉落,植物汁液也會氧化變質)。這類產品以模仿或略微改造傳統黑陶壺的樣貌呈現,雖保留了排灣族黑陶壺的文化特色,但低溫燒製,坯體易碎且孔隙多,雖便利後製塗布表面黑色質感,卻無法做為儲水實用生活器皿,因而市場規模小,只在藝術品收藏及排灣族人嫁娶風俗中使用。

 

另一種是燒成溫度攝氏1,200度以上(坯體瓷化無孔隙),甚至有上釉色也具儲水實用性,但不講究延續傳統黑陶壺的質感,甚至用量化技術粗製濫造,雖因可儲水實用產品種類較多,卻失去原黑陶壺文化的特色,喪失了文化工藝的魅力。因而上述兩類的陶壺產品都面臨滯銷的命運,市場上僅有村內族人少數採購,或政府辦活動時刻意採買支持外,產業瀕臨窒息,相關工作人員累積的技術將無疾而終,又如何能傳承文化甚至開創產業呢?

 

綜觀以上兩大條件務須合一,即產品須保有黑陶壺的原始工藝魅力,且需通過攝氏1,200度以上高溫以燒成實用的飲食器皿。雖然現有瓶頸尚難突破,但希望能從科學性的實驗探討基本技術的發展,完成高溫黑陶的新技術。之後再讓文化創意設計接手,使之成為符合市場實用性的黑陶壺文創商品。

 

實驗發想與設計

 

一般原住民燒製陶壺常在平地堆起乾樹枝或可燃物包覆作品燒成,這稱為平地堆燒法。它的缺點是作品的良率偏低,且露天燒製也無法蓄熱以產生高溫,因此須尋求新的燒成方式。

 

審視現代陶藝燻黑陶方式,如覆蓋式坑燒、鐵桶燻燒、鐵桶電窯燻燒、密閉式黑陶燻燒、鋁箔包覆燻燒、寄神宗美的瓦斯窯燻燒等,各種技法共同的特色是全力阻止空氣進入燻燒的空間。因此實驗燻燒試片須提供一個密閉空間,同時能提供適當的溫度。這項實驗因而決定採用「鐵桶電窯燻燒法」,因為這種方法可以提供一個安全又密閉的環境,以及維持穩定的適當溫度。

 

高溫陶燻黑有可能成功嗎?據文獻顯示應是否定的,原因是高溫陶已瓷化無氣孔而無法燻黑,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筆者在看過樂燒陶的燻黑還原方式後產生強烈的質疑,因為樂燒陶是上釉的,雖然只燒到攝氏1,000~1,050度便得夾出坯體,坯體上仍有氣孔,但所上的釉已經玻化有光澤,表示應無氣孔了,卻還能與強還原中的黑碳素產生作用。這表示只要有足夠的高溫能量,即使無氣孔的釉面應該仍能與還原中的黑碳素結合,進而燻黑或改變陶瓷表面的質感。因而以此為實驗設計的思維,進行了以下的探討。

 

實驗

 

由於預計攝氏1,000度是實驗測試的頂溫,因此先用有蓋的較小不銹鋼鍋具裝入木屑測試。做法是在不銹鋼鍋內放滿木屑後蓋上鍋蓋,用耐溫碳化矽棚板重壓,入電窯燒到攝氏1,000度後使其自然冷卻至室溫。結果不銹鋼鍋仍保持體形只有外觀變黑,可見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在高溫下也不會變形。鍋蓋內木屑會化成質輕的黑屑,表示電窯熱能可快速進入鍋內,且木屑在高溫環境中未正常燃燒變灰,而是碳化成質輕的黑屑,可見不銹鋼桶在攝氏1,000度時仍有相當的密閉性,可阻止空氣進入鍋內,這一點符合了實驗要求。

 

因此決定實驗工具是電窯、不銹鋼桶(附蓋)、雜木屑,以及孔隙度不同的陶土試片。實驗前,陶土試片先利用不同素燒溫度(攝氏1,000度、1,050度、1,100度、1,150度、1,200度、1,250度)區分孔隙度,經過真比重檢驗方法(國家標準CNS990)得知不同素燒試片孔隙度由攝氏1,000度的17.1%,漸小至1,250度的1.6%。試片接受相同的燻燒環境,然後觀察彼此的相關變化,就可比對出氣孔率與燻燒溫度之間的燻黑效果,因而選擇4種燻燒溫度(攝氏650度、700度、750度、800度)進行實驗。

 

實驗結果顯示,1,200度以上的高溫陶土試片在密閉空間下,加熱到650度以上就可燻黑,而產生坯體表面燻黑的質感。以這個結果實測經1,250度素燒的杯具,在700度燻燒環境下燒成,燒後的作品具有燻黑且原生風味的質感(色調如石板屋石板),並保有儲水功能,成功打破文獻中無法燻黑高溫陶的迷思。用這項簡單科學實作驗證,可協助黑陶壺文創產品運用在任何需要儲水或硬度的實用容器上,或被消費者接納的生活實用商品上。

 
黑陶壺文創商品的設計理念
 
 陶壺造型甕盅陶壺造型甕盅
 
從極色到純黑的距離可挑戰陶壺文創商品的生活實用性,因此設計主軸應放在保留黑陶壺簡約的型態,但商品應融入現代新的釉色,且須不失原始工藝傳統。以下是筆者個人發想設計的過程。

 

黑陶壺是從原本的型態直接帶給人視覺的實用性容器,如花器、酒甕、儲物等,其中酒甕類型的飲酒器具可衍生出酒杯、酒壺及其他飲料的杯具。由酒甕單點發想,延伸設計成線的飲酒器具,再由線出發成面的黑陶壺文化創意設計,且可搭配排灣族傳統的小米酒、紅藜酒、芋頭酒等釀製產業,成為具觀光價值的伴手禮。

 
百步蛇咖啡杯(蛇吻咖啡)百步蛇咖啡杯(蛇吻咖啡)
 
從釀酒傳統文化到黑陶壺釀製產生神聖化原始風味的設計,可使行銷觀光客購買酒品需求的議題加分,再設計特色排灣瓶酒器搭配酒品做為伴手禮,有機會成為繼傳統原鄉觀光歌舞後另一種靜態的神話行銷,加強留住觀光客消費的經濟產業。

 

這項計畫若成功,可增加不少工作人員及穩固許多周邊產業,如:釀酒需要的小米農場、把小米發酵成酒的釀酒公司、解說深度觀光的導遊、製作釀酒陶壺工藝的公司、行銷伴手禮的門市。把小米酒結合創新陶壺整合直向及橫向發展,變成可長久推廣傳統文化的文創商品,符合永續產業的目標。

 

黑陶壺(母壺與公壺)造型杯與原生風味(酒甕、酒壺、酒杯)小米酒黑陶壺(母壺與公壺)造型杯與原生風味(酒甕、酒壺、酒杯)小米酒

 

再次綜合創意發想脈絡如下:以陶壺原型態表達陶甕特色,彰顯小米酒風味是原鄉的原汁原味;載有排灣族黑陶壺裝飾,如公壺、母壺,增加原住民原生風味神祕感,引人好奇嘗試;增加壺蓋(原本排灣族黑陶壺無上蓋),加強儲物功能;嘗試把釉色融入燻燒作品中的極度純黑,開展豐富視覺質感的可能性,延伸排灣族傳統服飾色彩,且要符合原始工藝精神;排灣貴族頭飾繁複有族群特色,可抽象化成圖騰裝飾壺蓋,提升酒甕尊貴價值;成品朝保留手工製作,生產品質能程序化控制,如此可在有實用規格卻又能保留手作中培養新一代的工藝師。

 
排灣風味餐盤排灣風味餐盤
 
以上是整個高溫陶燻黑陶壺酒甕製作過程,經實作驗證實驗數據無誤,確定可用實驗方法把高溫本燒陶燻黑,且表面質感接近石板色澤也是特色。或許再經多次的實作測試,就能掌握不同的燻黑色澤。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