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牧草生產與利用新科技:牧草的培育與基因轉殖

95/11/02 瀏覽次數 13148
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放牛吃草」是多麼天經地義的事,曾幾何時,人們為了讓乳牛擠出更多的奶,肉用牛長更多的肉,牛被關在牛欄裡密集飼養,不能自由自在外出覓食,而必須仰賴人們提供的草料做為營養來源。相對地,人們也盡力選拔一些營養成分高、適合牛吃的草種,並以人為方式進行栽培,這些特定的草種稱為「牧草」。當然,選育的牧草不加以管理也會野草化,成為人們眼中的雜草。

老祖宗們當初選育做為畜牧用的草種,其花器大都非常小,必須異花授粉才有少量種子產生,或是根本沒有種子,主要是以走莖或莖節分株進行無性繁殖。因此,只要選定外表株型優良的草種,就可藉由分芽分株等無性繁殖方式形成族群。

靠傳統分株分芽的方式無性繁殖,常受氣候等生育條件的影響,無法短時間內大量繁殖,且易遭受病原菌的感染,並不適用引種或做為種原的保存。而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就可解決上述的問題。

牧草試管培育的應用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簡單而言,就是取植物體一部分的組織,在試管內進行無菌培養,這些組織可進行細胞分裂,再分化產生新的植株,稱為再生植株。如根、莖、葉、幼穗、花、種子都可做為培養的材料,稱為培殖體。把培殖體消毒後,放置在含有不同生長調節劑的培養基中,這些培殖體的部分細胞可進行分裂,直接產生芽體或細胞團(又稱癒合組織)。把這些芽體或細胞團移至含有生長調節劑的培養基中,可促進其分化成完整的植株。

國內從事牧草無菌試管苗的培育,已經建立盤固草及尼羅草的組織培養系統。對新品種的推廣,如盤固草選育一號的大量繁殖,也已建立試管苗的生產技術,並逐步以組織培養的方式保存牧草種原。

基因轉殖的技術開發

雖然無性繁殖的方法可保存基因組不變,但氣候會變遷,栽培條件會改變,一成不變的基因組成,遇到超強的突變病原菌或蟲害,很可能落入毫無招架之力的境界,一夕之間全毀。這是牧草育種家非常憂心的事,因此想盡辦法增加現有牧草品種的遺傳變異,導入新的遺傳資源,利用新興的基因轉殖技術把有用的基因導入牧草內,一方面可進行牧草品種的改良,另一方面,可以導入醫藥用蛋白質,讓牧草扮演生物工廠的角色。

盤固草A254是臺灣栽培最廣的牧草品種,民國90年的栽培面積是4,817公頃,每公頃年產量約80公噸,全年鮮草產量約385,000公噸,產值有5億元之多。它非常適應臺灣的氣候條件,生命力強,繁殖速率快,無病蟲害,不需噴灑農藥,可全面機械化採收,只要種一次,以後每年就可收穫四至五次,是臺灣乳牛最喜歡的牧草之一。

二十幾年前,把盤固草A254由南非引入臺灣種植時,發現它跟無子西瓜一樣,不能產生種子,主要是花粉沒有活力,因此可避免其花粉與其他物種雜交,或雜交後種子隨風飄散,形成沒人管理的野草。相對地,盤固草無法透過授粉過程注入新的遺傳資源,只能以匍匐莖繁殖,雖然可維持同樣的基因型,但萬一遇到從未發生過的病蟲害,則易產生寸草不留的結果,對畜牧業與生態環境影響甚劇。因此,新的遺傳因子注入對盤固草育種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隨著基因轉殖技術的進步,使物種注入新的遺傳組成變得較為容易。利用盤固草未成熟花穗,在適當的培養基內給予生長素刺激,誘導體細胞分裂形成具分化能力的胚狀體,就是關鍵技術。同時,利用基因鎗的彈道壓力,以散彈打鳥的方式把gus基因(beta-glucuronidase) 及抗抗生素基因打進盤固草的細胞,被基因鎗轟擊過的細胞,要能恢復細胞分裂,並分化成具根莖葉的完整植株。

gus基因可合成醣解酵素,只要給予特定受質就可呈現藍色反應,常用於追蹤轉殖成果。若盤固草帶有轉殖的抗抗生素基因,則在含抗生素的培養基中可正常生長。利用gus基因及抗抗生素基因的篩選,已初步建立盤固草基因轉殖的技術平臺。

利用相同的技術,如果把口蹄疫鞘蛋白基因導入牧草,以後牛或豬吃基因轉殖牧草就不會得口蹄疫。把乳鐵蛋白基因導入牧草,小豬吃基因轉殖牧草就可以預防拉肚子,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如果把抗塵基因導入牧草,小朋友吃了基因轉殖牧草就不再流鼻水過敏了。此外,可以把微生物吸附汞蛋白基因導入牧草,在重金屬汞污染地種植基因轉殖牧草,讓牧草扮演大地的清道夫,再集中燒毀,恢復潔淨的大地。產官學界目前都在努力開發這些技術,希望有朝一日能夢想成真。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