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Foton–M3

102/09/16 瀏覽次數 13455
Foton本來是前蘇聯的一個太空探測計畫,就是把一個可回收的無人太空艙,發射到繞地球飛行的軌道上,太空艙中配備了儀器,可以進行實驗。1985年,第一個Foton太空艙升空。

Foton太空艙專門執行物理學、材料科學的微重力實驗。當時生命科學的同樣實驗,由Bion計畫的太空艙執行。後來兩個計畫合而為一,太空艙同時攜帶做生物、物理與材料科學實驗的儀器。Foton一號到四號,完全是前蘇聯的計畫,人員、經費與設計自主。

一開始,Foton太空艙的發射地點位於莫斯科北方1,000公里處,繞地軌道最高點距離地面350~400公里,最低點距地面220~260公里。通常太空艙在地球軌道上飛行兩個星期,然後重返地球,回收給科學家分析。

從Foton–5開始,西歐的科學家參與了這個計畫。1991年起,歐洲太空總署(ESA)開始參與。在Foton–7 - 12中,ESA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上個世紀末,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插了一腳。

現在Foton計畫改名為Foton–M,太空艙的載重量提高,能裝載更多儀器。發射地點也改為中亞的哈薩克。不過,2002年10月15日,Foton–M1發射失敗;2005年,Foton–M2順利升空。Foton–M3預定去年10月發射,但是延遲到今年9月14日星期五才升空,現已順利回收。

這次在太空艙中做的實驗,有一個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設計的,他們想知道壁虎、蠑螈、蝸牛在微重力環境中的生理反應。

微重力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科學家知道的還不夠多。去年9月,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把一種常引起消化道感染的沙門桿菌,放到美國太空梭上。同時,他們把同樣的細菌置於甘乃迪太空中心培養。

12天後,太空梭降落,科學家以這兩群沙門桿菌餵食實驗用的小鼠。結果,太空歸來的沙門桿菌殺死的小鼠更多、也更快。此外,太空歸來的沙門桿菌,細胞內的基因活動似乎也改變了。

這個研究把重力對於細菌的影響凸顯出來。至於為什麼造成這個結果,科學家還不清楚。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