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美容醫學:是美容醫學還是醫學美容
102/05/07
瀏覽次數
18643
陳立軒
|
蔡仁雨皮膚科診所
蔡仁雨
|
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皮膚雷射中心
在這個年代,大家對皮膚科醫師的認知不外是「成績好」、「輕鬆」、「簡單」、「沒什麼重病」、「不用值班」等美化的形象,以及現今最熱門的「醫美錢景」,這可以說是皮膚科的宿命。透過「醫美」這扇窗,我們看到了比其他科醫師更多的美麗風景,但也注意到窗下陰影裡一大片的垃圾髒亂。
我們一直說「醫美」,其實是錯誤的。所謂「醫學美容」應以美容行為為主,「醫學」只是形容詞,但是不管是雷射換膚、微整形等,都屬於醫學的範疇,因此應該稱為「美容醫學」,也就是「美醫」才是。這種皮膚科醫師僅有的吹毛求疵習性,其實也反映了一個醫師該有的基本態度與觀念。
要判斷一個人美不美,皮膚的狀態一定是第一個列入考慮的。君不見舉凡化妝、保養、防曬、雷射,乃至注射等,無不以讓皮膚變得好看為最終目的,因此皮膚美容是美容醫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皮膚何時最美?當然是剛出生的小嬰兒,那吹彈可破又有彈性的肌膚最讓人羨慕嚮往,因此皮膚美容其實是一個與時間唱反調的醫療行為。醫師沒辦法改變人的膚色,能追求的只是讓肌膚回復更年輕的狀態而已。
雷射是當今欲追求皮膚年輕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早在1962年,皮膚科醫師就曾使用汽化型雷射(二氧化碳雷射)直接破壞皮膚腫瘤,開啟了雷射治療皮膚疾病的濫觴。直到1983年「選擇性光熱分解」理論的出現,藉由調整雷射的波長、脈衝、能量等參數,就能夠只破壞皮膚內的色素、血管等個別結構而不傷及其他構造,如染料雷射、紅寶石雷射等都屬於這一類,有人稱它是「魔術子彈」。
分段治療觀念的出現是另一革命性的改變。藉由把原本固定大小的光束分成數百個更小的光束,在皮膚上造成數百個小區域的熱破壞,如此不但能達到相當程度的真皮膠原蛋白重建的「緊膚」效果,副作用與恢復期也大幅減少,飛梭雷射就屬於這一類。
飛梭雷射的出現反映了現今病人對於美容醫學的共同訴求,就是舒服、快速、漸進式且無副作用。越來越多的雷射技術或手法不斷推陳出新,但總是朝著這個大方向不斷前進,如冷觸雷射、脈衝光、光波拉皮,乃至於淨膚雷射、黑瓷娃娃、白瓷娃娃等。
保養性雷射日漸當道,使得美容醫療行為與美容保養行為越走越近,新的噱頭與名詞琳琅滿目且不斷出現,即便是皮膚科醫師也常感混淆。有人認為這是「醫美界的欣欣向榮」,但這對醫師及民眾來說其實都是個警訊,因為當醫師漸趨美容師化後,醫師專業判斷如何養成?
醫學上任何治療都會有適應症,如果不符合適應症還進行治療,就是過度治療。過度治療若只是傷了病人的荷包還不打緊,但是難保不會傷到病人的身體而成為錯誤治療。有人認為反正是保養性的治療,病人感覺好就好,姑且不論這個論點在道德上的謬誤,其實人體充滿奧祕,許多保養性的治療也有可能造成併發症。
近來醫美相關的新聞最引起注目的,莫過於臺灣大學外科總醫師跳槽醫美這件事,激起了一片民情激憤。舉凡「現在的醫師怎麼只想賺錢」、「五大皆空與醫界走山已是進行式」、「史懷哲般的醫德已是過去式」等議論充斥媒體與網路,筆者認為能讓大家重新審視美容醫學這個領域是件好事。
長年以來,美容醫學一直被正統醫學所排斥,它就像醫界的整形外科與小老弟皮膚科的一個私生子般,雖然血緣上確實是一家人,但是在「研究至高、五大科至上」的大家族中,一直無法獲得認同。今天家族發生了大危機,健保掐住了我們的喉嚨,醫療糾紛與暴力又如芒刺在背,大家才注意到美醫的好,繼而爭相投入它的懷抱。「不要期待大家都是史懷哲,史懷哲在這醫療糾紛充斥的環境中都可能被抓去關了,何況是我呢?」逃離的醫師如是說。
這裡提供幾個觀點。首先,不要覺得這些大科醫師投入美容醫學就是醫德淪喪,今不如昔。長久以來社會投射於醫師的眼光是一個助人無私的完美形象,這在那個沒有健保,收入優渥的年代,大科醫師也樂於接受。然而今天的醫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有些人仍把持得住,有些人只好擇吉避凶,以圖養家活口生活無慮,這都是無可厚非的。
醫師也是人,人就是會追求更多的資源,不管是大科當家的年代,或是現今醫美當道的氛圍。追求的都是同樣的目標,沒有任何改變,只能怪當初醫師形象太過於完美,以致遮掩了同樣會存在於醫師身上的人性本質。
其次,不要誤以為人才流到美容醫學後,現今美容醫學就會提升專業而更加精緻。美容醫學有其專業性,長年以來是皮膚科與整形外科領域的一部分,所謂隔行如隔山,絕非他科隨意插花幾個月就能熟悉的醫療行為。
所謂人才流入美容醫學,在本科系的眼裡,實與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相差無幾,何來提升美容醫學的說法?許多所謂的醫美專家,也許幾天或數月前還是婦產科、耳鼻喉科、家醫科等專科醫師,這些無論是什麼理由捨棄自己專業領域的醫師,數個月內就可以被打造成為醫美專家,真是如此天才洋溢嗎?還是民眾也不知從何判斷呢?
第三,美容醫學絕非所謂生機蓬勃,實則良莠不齊,亂象層出,政府機關與醫學中心對此責無旁貸。舉凡廣告、削價競爭、醫師資歷透明、完整美容醫師訓練審核、美容行為評鑑等,政府機關都應適時介入進行體制上的改善。而醫學中心與醫學會也應重新領導美容醫學,重視研究與證據,譴責醫美亂象,扮演好美容醫學進步的監督者,而非把眼睛遮起來對外面的不正當醫美治療置之不理。
政府開始正視醫美亂象是件好事,但好像看不清問題所在且提不出對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評鑑」一途。即便是行之已久的醫學中心評鑑,為了應付評鑑,醫院忙於硬體、設備及文書整理,對於真正提升醫療水準有多大幫助,有待商榷。
醫美評鑑真能解決亂象嗎?其實重要的是找出醫美亂象的真正原因而對症下藥。底下提出幾項淺見:
一、美容醫學的盛行是時代潮流,無可避免。傳統美容醫學包括整形美容與皮膚美容,分屬於整形外科及皮膚科兩大科。早期整形外科醫師都以重建與顯微手術為主,視美容手術為雕蟲小技;而皮膚科醫師光是一般皮膚病都看不完了,也無暇顧及皮膚美容。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民眾對美的需求增多,而從事美容的整形外科與皮膚科醫師明顯不足,因此才有許多非整型或非皮膚專科的醫師投入這行列,統稱為美容科醫師。
簡單地說,美容醫師界可以區分為3大類:整形外科醫師、皮膚科醫師及美容醫師,政府應針對這3大類的醫學會加強管理與督促,而非針對個別醫師或診所。
二、教育民眾,尋求美容醫療時有這3大類的醫師,每一類醫師各有其專業訓練背景,而不是一窩蜂統稱為醫美專家。以皮膚科醫師為例,皮膚科醫師對皮膚的生理病理有其獨特的專業訓練,因此在尋求皮膚雷射除斑時,皮膚科醫師應成為首選。而隆乳、削骨、拉皮等,可能整形外科醫師的訓練較適當。如果要隆鼻,則耳鼻喉科醫師是不錯的選擇。至於雙眼皮或眼睛周圍美容整形,眼科醫師的訓練背景也可以考慮。簡單說,民眾要懂得分門別類,而非打混仗,不管什麼都是醫美。
三、各個領域學會應有正名運動,提出自己科別的專長與特色。如皮膚科醫師就是皮膚科醫師,不要遮遮掩掩,搞個醫美專家出來。非皮膚或非整形的專科醫師也並非不能轉型,但應該發揮自己本科的專長,準備足夠,坦然去執行美容手術,而不是隱藏自己的專科,這一舉動無異於欺騙行為,不是好醫師的作為。
四、制定合理符合潮流的醫療常規來規範,且應貫徹執行。其實正本清源,不要使用「醫美」這類民間流行的通俗名詞,禁止診所使用「醫美診所」,以免誤導民眾。禁止誇大不實廣告,尤其是置入性行銷、網路廣告等,且應禁止醫療套裝行為並減少商業行為。
所謂的「醫美」或美容市場正方興未艾,由於健保因素使得大量醫師投入,前途看似光明實則亂象叢生,醫糾突增,這些現象一定會漸漸浮上檯面。雖然因衛生或醫療機構的介入或物競天擇,待民眾的知識水平提升後,許多自然淘汰會發生,民眾也會更有保障,但是身為醫者,總是希望讓美容醫學早日健全發展,減少民眾無辜受害,也可以打擊投機的醫療行為。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3年5月,485期,6 ~ 9頁
雷射(30)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aturalist(愛自然)——全民參與,一起保育大自然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