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美容醫學:是美容醫學還是醫學美容

102/05/07 瀏覽次數 18442
在這個年代,大家對皮膚科醫師的認知不外是「成績好」、「輕鬆」、「簡單」、「沒什麼重病」、「不用值班」等美化的形象,以及現今最熱門的「醫美錢景」,這可以說是皮膚科的宿命。透過「醫美」這扇窗,我們看到了比其他科醫師更多的美麗風景,但也注意到窗下陰影裡一大片的垃圾髒亂。

我們一直說「醫美」,其實是錯誤的。所謂「醫學美容」應以美容行為為主,「醫學」只是形容詞,但是不管是雷射換膚、微整形等,都屬於醫學的範疇,因此應該稱為「美容醫學」,也就是「美醫」才是。這種皮膚科醫師僅有的吹毛求疵習性,其實也反映了一個醫師該有的基本態度與觀念。

要判斷一個人美不美,皮膚的狀態一定是第一個列入考慮的。君不見舉凡化妝、保養、防曬、雷射,乃至注射等,無不以讓皮膚變得好看為最終目的,因此皮膚美容是美容醫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皮膚何時最美?當然是剛出生的小嬰兒,那吹彈可破又有彈性的肌膚最讓人羨慕嚮往,因此皮膚美容其實是一個與時間唱反調的醫療行為。醫師沒辦法改變人的膚色,能追求的只是讓肌膚回復更年輕的狀態而已。

雷射是當今欲追求皮膚年輕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早在1962年,皮膚科醫師就曾使用汽化型雷射(二氧化碳雷射)直接破壞皮膚腫瘤,開啟了雷射治療皮膚疾病的濫觴。直到1983年「選擇性光熱分解」理論的出現,藉由調整雷射的波長、脈衝、能量等參數,就能夠只破壞皮膚內的色素、血管等個別結構而不傷及其他構造,如染料雷射、紅寶石雷射等都屬於這一類,有人稱它是「魔術子彈」。

分段治療觀念的出現是另一革命性的改變。藉由把原本固定大小的光束分成數百個更小的光束,在皮膚上造成數百個小區域的熱破壞,如此不但能達到相當程度的真皮膠原蛋白重建的「緊膚」效果,副作用與恢復期也大幅減少,飛梭雷射就屬於這一類。

飛梭雷射的出現反映了現今病人對於美容醫學的共同訴求,就是舒服、快速、漸進式且無副作用。越來越多的雷射技術或手法不斷推陳出新,但總是朝著這個大方向不斷前進,如冷觸雷射、脈衝光、光波拉皮,乃至於淨膚雷射、黑瓷娃娃、白瓷娃娃等。

保養性雷射日漸當道,使得美容醫療行為與美容保養行為越走越近,新的噱頭與名詞琳琅滿目且不斷出現,即便是皮膚科醫師也常感混淆。有人認為這是「醫美界的欣欣向榮」,但這對醫師及民眾來說其實都是個警訊,因為當醫師漸趨美容師化後,醫師專業判斷如何養成?

醫學上任何治療都會有適應症,如果不符合適應症還進行治療,就是過度治療。過度治療若只是傷了病人的荷包還不打緊,但是難保不會傷到病人的身體而成為錯誤治療。有人認為反正是保養性的治療,病人感覺好就好,姑且不論這個論點在道德上的謬誤,其實人體充滿奧祕,許多保養性的治療也有可能造成併發症。

近來醫美相關的新聞最引起注目的,莫過於臺灣大學外科總醫師跳槽醫美這件事,激起了一片民情激憤。舉凡「現在的醫師怎麼只想賺錢」、「五大皆空與醫界走山已是進行式」、「史懷哲般的醫德已是過去式」等議論充斥媒體與網路,筆者認為能讓大家重新審視美容醫學這個領域是件好事。

長年以來,美容醫學一直被正統醫學所排斥,它就像醫界的整形外科與小老弟皮膚科的一個私生子般,雖然血緣上確實是一家人,但是在「研究至高、五大科至上」的大家族中,一直無法獲得認同。今天家族發生了大危機,健保掐住了我們的喉嚨,醫療糾紛與暴力又如芒刺在背,大家才注意到美醫的好,繼而爭相投入它的懷抱。「不要期待大家都是史懷哲,史懷哲在這醫療糾紛充斥的環境中都可能被抓去關了,何況是我呢?」逃離的醫師如是說。

這裡提供幾個觀點。首先,不要覺得這些大科醫師投入美容醫學就是醫德淪喪,今不如昔。長久以來社會投射於醫師的眼光是一個助人無私的完美形象,這在那個沒有健保,收入優渥的年代,大科醫師也樂於接受。然而今天的醫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有些人仍把持得住,有些人只好擇吉避凶,以圖養家活口生活無慮,這都是無可厚非的。

醫師也是人,人就是會追求更多的資源,不管是大科當家的年代,或是現今醫美當道的氛圍。追求的都是同樣的目標,沒有任何改變,只能怪當初醫師形象太過於完美,以致遮掩了同樣會存在於醫師身上的人性本質。

其次,不要誤以為人才流到美容醫學後,現今美容醫學就會提升專業而更加精緻。美容醫學有其專業性,長年以來是皮膚科與整形外科領域的一部分,所謂隔行如隔山,絕非他科隨意插花幾個月就能熟悉的醫療行為。

所謂人才流入美容醫學,在本科系的眼裡,實與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相差無幾,何來提升美容醫學的說法?許多所謂的醫美專家,也許幾天或數月前還是婦產科、耳鼻喉科、家醫科等專科醫師,這些無論是什麼理由捨棄自己專業領域的醫師,數個月內就可以被打造成為醫美專家,真是如此天才洋溢嗎?還是民眾也不知從何判斷呢?

第三,美容醫學絕非所謂生機蓬勃,實則良莠不齊,亂象層出,政府機關與醫學中心對此責無旁貸。舉凡廣告、削價競爭、醫師資歷透明、完整美容醫師訓練審核、美容行為評鑑等,政府機關都應適時介入進行體制上的改善。而醫學中心與醫學會也應重新領導美容醫學,重視研究與證據,譴責醫美亂象,扮演好美容醫學進步的監督者,而非把眼睛遮起來對外面的不正當醫美治療置之不理。

政府開始正視醫美亂象是件好事,但好像看不清問題所在且提不出對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評鑑」一途。即便是行之已久的醫學中心評鑑,為了應付評鑑,醫院忙於硬體、設備及文書整理,對於真正提升醫療水準有多大幫助,有待商榷。

醫美評鑑真能解決亂象嗎?其實重要的是找出醫美亂象的真正原因而對症下藥。底下提出幾項淺見:

一、美容醫學的盛行是時代潮流,無可避免。傳統美容醫學包括整形美容與皮膚美容,分屬於整形外科及皮膚科兩大科。早期整形外科醫師都以重建與顯微手術為主,視美容手術為雕蟲小技;而皮膚科醫師光是一般皮膚病都看不完了,也無暇顧及皮膚美容。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民眾對美的需求增多,而從事美容的整形外科與皮膚科醫師明顯不足,因此才有許多非整型或非皮膚專科的醫師投入這行列,統稱為美容科醫師。

簡單地說,美容醫師界可以區分為3大類:整形外科醫師、皮膚科醫師及美容醫師,政府應針對這3大類的醫學會加強管理與督促,而非針對個別醫師或診所。

二、教育民眾,尋求美容醫療時有這3大類的醫師,每一類醫師各有其專業訓練背景,而不是一窩蜂統稱為醫美專家。以皮膚科醫師為例,皮膚科醫師對皮膚的生理病理有其獨特的專業訓練,因此在尋求皮膚雷射除斑時,皮膚科醫師應成為首選。而隆乳、削骨、拉皮等,可能整形外科醫師的訓練較適當。如果要隆鼻,則耳鼻喉科醫師是不錯的選擇。至於雙眼皮或眼睛周圍美容整形,眼科醫師的訓練背景也可以考慮。簡單說,民眾要懂得分門別類,而非打混仗,不管什麼都是醫美。

三、各個領域學會應有正名運動,提出自己科別的專長與特色。如皮膚科醫師就是皮膚科醫師,不要遮遮掩掩,搞個醫美專家出來。非皮膚或非整形的專科醫師也並非不能轉型,但應該發揮自己本科的專長,準備足夠,坦然去執行美容手術,而不是隱藏自己的專科,這一舉動無異於欺騙行為,不是好醫師的作為。

四、制定合理符合潮流的醫療常規來規範,且應貫徹執行。其實正本清源,不要使用「醫美」這類民間流行的通俗名詞,禁止診所使用「醫美診所」,以免誤導民眾。禁止誇大不實廣告,尤其是置入性行銷、網路廣告等,且應禁止醫療套裝行為並減少商業行為。

所謂的「醫美」或美容市場正方興未艾,由於健保因素使得大量醫師投入,前途看似光明實則亂象叢生,醫糾突增,這些現象一定會漸漸浮上檯面。雖然因衛生或醫療機構的介入或物競天擇,待民眾的知識水平提升後,許多自然淘汰會發生,民眾也會更有保障,但是身為醫者,總是希望讓美容醫學早日健全發展,減少民眾無辜受害,也可以打擊投機的醫療行為。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