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JW生態工法─氣候變遷調適最佳解決方案

108/08/28 瀏覽次數 3015

陳瑞文  品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JW生態工法發明人陳瑞文 品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JW生態工法發明人

因應氣候變遷對人類所帶來的生活衝擊,來自台灣的中小企業30年以來持之以恆,成功發明一套會呼吸的道路系統,嘗試為氣候變遷找到沒有副作用的解藥,JW生態工法的發明人陳瑞文表示「要讓惡水變成善水,打造JW生態海綿城市」。

 

對抗氣候變遷的方法很多,歐美在20多年前就開始推動低衝擊開發並以透水磚、高壓連鎖磚、透水瀝青、滯洪池、草溝、雨花園等居多,但是維護不易,又有水優氧等副作用,另外地磚容易破損又不透水等,危及到人車安全,時常需要維修重鋪,造成時間、人力和社會成本的增加。

 

利用自然循環修復,研發永續道路工法

 

陳瑞文表示,在擬定氣候變遷的方法,必須要考慮到連貫效應,像是建設滯洪池,原本是要對抗旱澇,但是如果忽略了氣候因素,在熱帶地區可能會造成登革熱大爆發,所以必須要從多方面向去考量,所擬定的策略才能夠真正適用。

 

美國休士頓可謂是全美國執行低衝擊開發策略最佳代表,市政府編撰的基礎建設設計手冊可說是全球最完整的低衝擊開發設計策略規劃指南,但2017年休士頓仍面臨了史無前例的洪災;近年日本花費15年時間,耗資1000億日幣,興建地下蓄洪池,蓄水達54萬噸,然而現在正面臨後續維護困難的問題。

 

陳瑞文利用大自然循環自我修護的理念,發明JW生態工法,以安全、高乘載、高透水、會呼吸為目標,JW鋪面的道路透水率平均為每小時12,557mm、每分鐘高達200mm,即使台灣4年總降雨量一次穿透皆不會釀災,足以對抗暴雨侵襲,保水率為一般透水鋪面6倍。另外鋪面水資源回收率高達220%以上,讓道路變成水庫、道路即是滯洪池,同時也是地下濕地水質淨化系統。

 

JW工法實際應用案例與成效

 

汐止禮門社區將原本的柏油路換成JW鋪面,把原本的排水溝封起來變成水庫,結果發現原本儲水量73噸,並與地下水調節機制互相搭配,實際供水達154噸,超出81噸(注意:地下仍然有水,未被抽乾),水資源回收率達到220%,JW鋪面在去年823水災時也展現成效,讓台南麻豆區地勢低於馬路70公分又「全校沒有排水溝」的黎明中學成為在汪洋之島中,唯一淹不到的學校。

 

JW鋪面吸收的水到了地下之後,可以成為枯水期的水資源,更可以回補地下水解決地層下陷的危機,同時也可以達到降低都市熱島效應,JW鋪面於大雨時儲水,大熱天時降溫,鋪面與大自然合作抑制熱島效應,可以有效減少冷氣使用與耗電,達到節能減碳的效益。

 

陳瑞文表示,JW鋪面的道路沒有排水溝,將有助於降低髒亂,維持環境衛生,並且也可以達到空氣汙染防制的效果,車輛排放的空氣汙染物會在20分鐘內有至少50%進入JW鋪面之下,二氧化碳至少70%會被JW鋪面之下的生態系統捕捉,成為生態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創造活絡的地下濕地生態,因此就可以培育肥沃的土壤,創造城市生態農場。

 

JW工法所鋪設的道路於10多年來尚未有損壞維修的紀錄,並且已被國際納入2013年氣候變遷調適手冊,陳瑞文表示,未來還需要廣邀政府及各界專家產業共同合作,讓技術能被廣泛運用使環境更完善,同時善盡社會責任,為環境改善做出最大貢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