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know-how還要know-why 推動創新技術

106/04/10 瀏覽次數 4910
「做學問不僅要知道怎麼做(know-how),還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know-why)。」這句話稱得上是中興大學化學工程系終身特聘教授竇維平對技術之路最深刻的執著。
兼具學界與業界雙重的素養,有研究深度兼具了解業界所需的竇維平,曾經研發出領先全球的電路板通孔蝶式填孔的電鍍配方,多年來他所領導的實驗室擁有的專利也大都成功地技轉給美、日、德等大公司,而他個人不僅獲得科技部104年傑出研究獎等及學業界的產學合作傑出獎,日前他也加入政府積極推動的「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試辦方案」,為向來只有代工抱負的台灣產業注入新思維及培養專業人才,打造真正屬於台灣的創新研究基地。

捨台大唸清大 不以學歷論己

對研究與技術應用有滿腔熱忱的竇維平,求學生涯並非一路順遂;56年次的他生長於高雄左營軍人家庭,課業表現向來普通,但在國三時卻開了竅,發憤唸書,高中聯考考上前鎮高中,還進了學校為前五十名學生設置的「自強班」,且深受化學老師李清炎的鼓勵,竇維平的高中成績始終保持全校前五名,可惜大學聯考成績卻不理想,因為不想重考下,故進入了逢甲大學化工系就讀。

「大學時期同學大都來自各明星高中,讓並非明星高中的我感到壓力很大,只好努力唸書,成績也保持在系上第一或二名。」他說。畢業後,竇維平報考了包括台大、清華、中央等六校的化工研究所,皆獲正取,但考慮可得到教育部提供的獎學金,加上自己也不覺得非台大不可,於是竇維平選擇了清大化工所就讀。

進入清大化工所,竇維平持續保持對研究的熱忱態度,指導老師便建議他碩一結束後,可以直攻博士班。在博士班時期,他選擇了環保領域的觸媒化學,並鎖定汽機車觸媒轉化器之研究,期能發展出成本較低的銅觸媒。「上研究所後,我發現研究工作讓我感到十分快樂,像是為了找資料進圖書館,我可以早上進去,直到晚上才出來,因為看到這麼多寶貴的資料,如同鑽進寶庫裡,就忘記吃飯了。」他說。

不只如此,他也常廢寢忘食少回宿舍,累了就睡在實驗室裡,「對實驗有熱情就會捨不得離開實驗室,也想趕快看到是否有突破性的結果,所以畢業後我決定繼續往研究的道路前進。」

但竇維平退伍後並未能如願找到合適的教職,只好接受老師的建議先從業界入門,由於當時做觸媒化學的公司並不多,所以他就先從半導體公司做起,但感受到這份工作並非是他想要的,之後又轉入做特用化學品的伊希特化股份有限公司(Electrochemical Asia)當研究員,這一來不僅讓他轉行改走電化學,也接觸到業界研發的真髓,而在與英特爾(Intel)交手的經驗中,更讓他從中受益良多。

發展技術也要探究成功原因

「當時英特爾是我們最大的客戶,它將中央處理器中的某個製程下單給日本與台灣,台灣這裡是以石墨做成膠體當導體,而日本則用無電電鍍銅(化學鍍銅)當導體,Intel將兩方的產品同時接受冷熱測試,沒想到我們的產品可信賴度竟比日本好上許多,為此英特爾還請我到美國鳳凰城說明原由。」竇維平說。
綜觀國內的教育,學生考試不及格時,老師總會問考不好的原因,但當學生考得很好時,老師卻很少詢問原因。然而,英特爾卻邀請竇維平前往說明品質優越的原因?要做出這種解釋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這個事件讓我體會到英特爾的邏輯,就是:你今天能考一百分,明天還能繼續考一百分嗎?你這一批貨很好,下一批貨還能維持一樣好嗎?所以,英特爾要求我們比較自己和日本的製程技術,並找出能超越日本的原因,同時還要以實驗方法提出科學證據,而當對方接受這些證據後,也將這些因素列入生產製程的控制因子,確保其產品品質穩定可靠。」他說。

這次經驗影響竇維平至深,也建立了他帶領實驗室的管理精神,「我常將實驗室裡的題目分成兩塊,若學生腦筋動得快就讓他做創新的產品,但若學生喜歡基礎學術研究,也會讓他深入技術的學理機制,所以我希望學生告訴我的不只是know-how,還要告訴我know-why。」一般說來,學界的目標是為了學術卓越,而學術卓越就如同蓋大樓時需要打地基,但樓房要往上蓋就得依賴業界也才能獲利,「我們『學工程』的人要能為學校、企業、國家獲利,這也是我教導學生希望他們能常放在心上的。」他說。

以智慧代工模式 培養台灣新一代

而促使竇維平從業界轉回學界,便是心中一股創新理念所引發的,「在業界時我一直與學界保持合作,2001年雲林科技大學化工系有職缺時,雖然薪水只有業界的六成,但因為我擁有研發主導權,而能成立自己的實驗室我認為是最優先的目標,因此毅然決定重回學校。」2006年又再轉入中興大學化工系。
 
回學界的十五年來,竇維平的「電化學暨電子特用化學實驗室」團隊在產學合作上的成果極為豐碩,技轉與產學合作的對象包括美國陶氏化學(DOW Chemical)、日本上村公司、日本JCU、德國Schlötter、日月光半導體、長春化工、李長榮化工、台虹科技等,「我們合作的對象都是電子特用化學品領域的公司,他們每年都會到我實驗室,看看還有哪些技術可以移轉,順便也預先選定一些學生,畢業後可以到公司就職。看到我們的技術一直在幫國外公司賺錢,培養的人才也楚才晉用,我們覺得甚有愧於台灣經濟。」他說。
 
台灣技術向來不落人後,台灣學生的素質也不見得比歐美日等國差,但以高科技產業來說,台灣卻總屈居於代工的角色,這是因為台灣企業只重視立竿見影的技術,也導致下一代人才接棒能力甚為薄弱。為了培育專業人才與提升技術發展,竇維平加入科技部產學小聯盟計畫,成立「微奈米金屬化製程技術聯盟」,提供會員廠商基礎研發代工及樣品試做服務,以協助企業會員完成研發創新以及構想之可行性先期測試,並提供完整的技術諮詢與現場訪視廠諮詢以及到廠授課等,讓企業會員從根本上建立相關技術之原理及作用機制之觀念,解決廠商實務上遭遇之問題,以此提升產業研發競爭力。

此外,「微奈米金屬化製程技術聯盟」也成為學界及產業界一個良好的雙向溝通管道。聯盟不僅單向提供會員服務,同時也協助會員廠商在中興大學開設專門課程,授課講師皆為廠商的高階主管,讓學生能有機會直接接觸到產業界的現況,也讓業界更容易培養與找到優秀人才,消弭學用落差,落實培育實務人才之目標,讓參與計畫的廠商及學生們皆獲益良多。

「微奈米金屬化製程技術聯盟」成立後獲得許多廠商熱烈支持,多間國際知名大廠相繼入會,成果斐然,目前營運收入已達科技部補助款的五倍。竇維平也期許聯盟在脫離母體科技部補助後仍能自給自足,永續經營,成為以智慧代工協助台灣產業發展的幕後角色,讓核心技術在台灣落地生根、發揚光大。「我希望能以智慧協助台灣公司,提升其研發力,因為我看到台灣目前亟需從勞力密集模式轉型成為腦力密集,也希望透過參加計畫能帶領年輕人脫離爆肝的職場。」竇維平說。
 

另,竇維平也要求實驗室成員必須認清自己所在的產業位置,「電子業是個和時間賽跑的產業,若不了解這個屬性,就別進入這個24小時都得動腦的實驗室。」他說。想當然耳,要跟著竇維平一起努力成長的學生壓力自然不小,因為竇維平心中是有願景的,他希望以技術提升台灣地位,也為年輕人創造前景,而在這樣的目標下,竇維平及其團隊天天上緊發條,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地向前邁進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