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量資料專題報導(三):海量資料與物聯網

103/09/26 瀏覽次數 3246
2014年世界通信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 MWC)中行動電子醫療公司Fitbit展示許多穿戴式智慧手環,還提供折扣,並鼓勵人們透過這些裝置追蹤自己健康的狀態;在MWC的「車聯網(Car Connectivity)」論壇也對於連結智慧型手機與汽車應用程式(APP)的開發有許多討論;這些APP應用程式可分享汽車、手機的資訊,增加行車安全也可滿足使用者個人化的需求。從2014年通信大會上的主題可看出感測裝置與智慧型裝置的物聯網正快速地發展,除了硬體裝置進步外,物聯網中連續性的大量資料運算分析也成為重要的議題;為了處理物聯網中的爆炸性資料,社交平台Plotly免費提供用戶上傳即時資料,輸入指令,用戶資料即可即時被分析,同時Plotly還會製作相關資料的互動式圖表並儲存,將資料視覺化,提供用戶便利地資料分析平台。

韓系廠商看好物聯網商機,於2014年4月推出智慧家庭應用服務,並推出採用Tizen平台的穿戴裝置。Tizen為一款開放原始碼的行動作業系統,採用Linux核心和WebKit執行,其應用的設備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小筆電、車載訊息娛樂設備和智慧電視。除了物聯網裝置的硬體與系統開發外,該廠商還成立了海量資料中心以收集裝置用戶的感測資料以有效分析行動裝置與物聯網資料,進而開發更多的應用。

2014年7月20日產研機構預期:短期物聯網商業營運模式以建構全球智能城市的商機較大,中期則為感知器及穿戴式裝置之技術及代工為一大商機,長期則要強化軟硬體與服務整合來因應未來物聯網與雲端應用的新型商務模式。物聯網的技術可分為:感知層技術(感測器、物聯網終端裝置)、通訊層技術(無線及有線通訊技術、無線及有線網路設備、電信設施)、數據處理層技術(雲端服務、海量資料分析應用以及雲端資料中心硬體設備)、應用層技術(智能城市、電子商務等等)。

從新聞中可看出物聯網產生的多樣性海量資料將帶動產業界在軟硬體技術上的整合與變革。過往資訊處理架構為資料被存在資料庫中,伺服器跟資料庫要資料進行處理,資料並沒有分散儲存,運算處理也是在單一台伺服器上進行,而雲端運算概念推出後,分散式系統的架構被提出,資料被分散儲存在不同伺服器上,運算也是直接在不同伺服器上進行,最後再將運算結果送到一台伺服器中進行統整,然而這樣的架構並不適於物聯網當中,物聯網中的感測裝置時時刻刻在偵測收集資料,若是將每一筆資料都透過網路上傳到雲端系統進行分析,將會佔去大量的頻寬且有重大的傳輸延遲,這些延遲將造成物聯網中的服務效能低落,因此裝置設備的運算能力提升將成為產業界硬體設計的重要方向,除此之外雲端運算架構將改為分級的運算架構,使用者裝置上感測的資料將在使用者裝置上進行第1階段的壓縮,然後送往離使用者最近的運算伺服器,若是此伺服器可即時得出結果則將結果回傳給使用者,若運算途中還需其他額外資料,則在將資料送往下一層級的伺服器與其他的資料整合進行運算。

海量資料中大量資料的特性讓資訊系統必須採取分級方式以達成使用者短暫回應時間的要求,同時其多元化特性也帶動異質資訊系統的整合,故IBM、Google等許多大廠也紛紛提出了可進行異質性整合的運算平台與技術。(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7月)

責任編輯: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海外行銷有限公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