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教育專題報導(一):「塑膠柔珠」是「幫手」還是「殺手」?

106/05/22 瀏覽次數 3130

每次挑選藥妝或清潔洗面乳等日用品等時,產品總是標榜著深度清潔、按摩、去角質等,究竟挑選哪款才適合自己呢?其實,我們生活中用來洗臉的洗面乳、深度去角質的產品等,許多都含有塑膠柔珠(microbeads)。它們的體積極微小,是屬於塑膠微粒(microplastic)的一種。

 

這些洗面乳、化妝品中能提供多種功能的微細粒子──塑膠柔珠,究竟是人類的好幫手,還是生態的殺手呢?

 

根據2016年7月31日中時電子報報導,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調查發現,65.7%的民眾不知道,市面上許多化妝清潔產品標榜去角質或清潔毛孔的柔珠是塑膠製成。不知情的民眾用塑膠柔珠洗臉,也不瞭解塑膠柔珠對環境生態可能會有哪些影響?環保團體不只提醒民眾應認識什麼是塑膠柔珠,2016年8月份也積極在台灣街頭推動定點回收含有塑膠柔珠的日用品。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日用品中的柔珠成份有很多種,有一些可以分解,例如像榖物的顆粒,或植物的顆粒,或像聚乳酸。但是現在一般大部分產品使用都是塑膠柔珠,這種塑膠柔珠的成份主要就是聚乙烯、聚丙烯等塑膠成分。

 

黃毓惠表示,含有塑膠柔珠的產品標榜去角質功能,有點像物理性的摩擦。令人擔心的是,如果過度的使用這些去角質產品,有可能這樣的摩擦反造成皮膚敏感或是過度去角質。正常的皮膚,只要它健康,角質自然就會脫落,並不需要額外再去角質,加重皮膚的負擔。即使使用去角質產品,但其成份如為容易自然分解者,例如像榖物的顆粒等,可以避免對環境的危害。

 

日用品中的柔珠,如果是採用塑膠成份製成,對環境生態有何影響呢?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陳孝行指出,塑膠柔珠是很細小的顆粒。現在很多的化學產品,如牙膏、化妝品,裏面就含有塑膠柔珠。如果污水處理程序無法妥善處理時,未被適當處理的柔珠就可能造成問題。比如說洗臉後,塑膠柔珠隨著污水進入下水道,污水處理系統如無法完全攔阻,最後會流入河川、海洋;因為是很小的顆粒,就會長期存在那裏。

 

流入海洋中的塑膠柔珠,透過食物鏈,可能會影響到魚類和人類的健康。陳孝行表示,以往有一研究案例,鱸魚本來要吃藻類,但也可能會同時選擇吃到塑膠微粒:吃下去除了可能會產生賀爾蒙等一些作用外,魚也可能失去嗅覺,碰到敵人不知道如何躲藏;假設人類捕獲這些吃了塑膠微粒(柔珠)的魚,這些塑膠柔珠就會回到我們的身體。

 

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陳文章亦指出,人類製造出塑膠產品時,往往過於考量到有助生活便利,但沒有考慮到大自然需要循環利用這些材料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塑膠可以為人類做很多事,卻不易老化分解,容易累積在環境中,導致污染土壤或影響生態環境的疑慮。

 

在洗面乳、刷牙的牙膏等清潔日用品中,塑膠柔珠取代了傳統可被生物降解的物料,如花生殼、鹽巴、礦物質等──因其不易老化分解,又可能進入河川洋流生態,再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體中,對生態和健康都可能產生衝擊。塑膠柔珠可能從「幫手」變成「殺手」,因此,我們對塑膠柔珠和環境生態的議題或政策需更加關注和瞭解。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105年度《「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以環保永續、環境教育、財務金融、應用科學暨新媒體藝術等領域為例》執行 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