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高功率元件新革命-氮化鎵奈米製程技術

102/07/24 瀏覽次數 10628
2012到2013年對高功率發光二極體(HB LED)而言是供過於求的狀態,多家LED生產大廠處於設備利用率偏低;2013年4月底,普瑞光電(Bridgelux)與東芝(Toshiba)的技術合作告一段落後,LED的市場就處於冰河時期了。但危機正是契機,多家藍光LED製造商引入奈米製程技術:小於15nm薄層的蝕刻控制(nano-etching),與20nm原子級沉積製程(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進而轉型生產氮化鎵高功率元件。目前氮化鎵功率元件已陸續出現在市面,預估2013~2015年量產規模將可進一步擴大,帶動市場迅速起飛。

有人會問什麼是高功率元件?簡單的說:「操作於大電流與大電壓下的電路元件,就是高功率元件。例如:火力發電廠要將電傳給每1戶,須經由電塔與變電箱做分流時所用到的電路元件;高鐵需要高電壓與電流才能行駛,此時電力傳輸系統所用到的電路元件;另外,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時,轉換能量儲存於電池時的控制電路元件等,這些都是高功率元件之應用。然而,在高電流操作下,易產生高熱進而破壞元件之效能,此時有極佳耐熱效果的氮化鎵做成高功率元件,正是這些應用的最佳舞台。
 
近十幾年科學家均專注氮化鎵於高功率發光二極體的應用,而忽略了氮化鎵本身是寬能隙(wide band gap,WBG)材料,具有高速電子傳導的優越特性,同時熱傳導優於矽(Si)材料。幸好景氣輪轉,把商機推到高功率元件市場,才讓氮化鎵耐高電壓的工作特性得以嶄露頭角。
 
目前用矽材料製作的功率元件已接近物理極限,若要推往更高功率操作時(大於300V),會碰到轉換效率不佳,並須搭配龐大冷卻系統來散熱等問題。此時氮化鎵高功率元件具有殺手級的優點,將推動未來300V以上的應用市場,取代矽功率元件。寬能隙氮化鎵產品優勢如下:

1.寬能隙的物理特性,功率耗損很低,對於高鐵電路系統與電力傳輸系統的應用,更能節能減碳。

2.可縮小封裝後體積,降低成本。

3.耐熱效果佳,無須溫度監控與散熱配備,仍可讓元件效能率維持在85%。

4.氮化鎵高溫與高濕耐受度好,元件可應用到太陽能電池、車用引擎室電路控制等等惡劣環境。

氮化鎵高功率元件的簡單工作原理為:讓電子藉源極(Source)、柵極(Gate),與集極(Drain)之間,在表面約20~30nm的氮化鋁鎵(A1GaN)薄層內活動,使形成電晶體的工作方式。此時一定要使用奈米製程技術才能製造此一元件,引入的奈米製程技術包括:

1. 小於15nm薄層的蝕刻控制
2. 20nm原子級氧化鋁(Al2O3)沉積製程

引入奈米製程技術,讓氮化鎵LED原本低迷的市場,注入新的商機,也讓原本接近瓶頸的矽高功率元件找到嶄新的解決方案。故氮化鎵高功率元件對於太陽能模組、車用控制元件、高鐵系統的電力傳輸設備提出革命性的應用。(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