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氫能經濟」成為全球顯學,已有 31 個國家與地區發表氫能戰略藍圖。(影像來源:Shutterstock)
「2050 淨零碳排」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同目標,電解水後製成、被稱為最乾淨能源的「綠氫」,逐漸成為綠電主要趨勢,根據資誠(PwC)研究數據,氫能需求在 2030 年前將持續穩定增長,2035 年後則會明顯加速,預計到了 2050 年,全球氫能需求可達每年 5 億噸,關鍵應用包含能源效率管理、運輸電動化,以及碳捕捉技術。
國際能源署(IEA)也預估,2050 年全球氫氣供應量可達每年 5.3 億噸,氫能及其衍生燃料有望減少全球碳排量的 6%— —約為 600 億噸的二氧化碳;而要達成 2050 年將地表升溫控制在 1.5°C 內的氣候目標,就需要有 12% 的終端能源使用量來自綠氫產製的低碳電力,屆時綠氫將成為「轉用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的兩大能源轉型支柱。
氫能另一項優勢在於得以與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相輔相成。氫可扮演能源載體角色,將多餘電力運用於電解水產氫,如此能量就能以氫的型態大規模且長時間儲存,按供電需求即時提供備援電力,解決可再生能源饋入主要電網不穩定的問題。
國際「氫能供需」持續看漲
世界經濟論壇(WEF)數據顯示,全球規劃中或進行中的氫能發展項目已達 680 項,其中有 30% 來自歐洲投資、80% 的低碳氫產能位於北美,而全世界有超過半數的燃料電池由南韓、日本製造,各國競相布局氫能產業鏈。
國際能源署預估 2030 年將是全球氫經濟的起飛期,氫能應用投入工業部門又以歐盟最為積極,例如 2022 年 5 月公布的「REPowerEU」計畫,就把目標訂在 2030 年境內生產 1,000 萬噸、同時進口 1,000 萬噸綠氫,將用於重工業、船運、航空、石化鋼鐵等難減排產業之綠能轉型。研發方面,歐盟政府攜手民間建立「潔淨氫能夥伴關係」( Clean Hydrogen Partnership),支持氫能產業創新,目前全歐洲已出現 20 處「氫谷」(hydrogen valley),被視為氫經濟發展之重要指標。
美國政府正全力發展一系列綠色氫能計畫,包含電解水產氫、氫氣生產與回收技術研發,並於 2021 年通過《基礎建設法》,將在未來 5 年提供 80 億美元的經費,打造氫能生產樞紐,用於發展潔淨氫氣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終端使用,幫助國內多個經濟部門減碳,邁向 2050 年淨零目標。
日本、韓國政府同樣視氫能為重要經濟戰略資源,積極藉由法案和補助,協助產業進行氫氣、氨氣之生產設備與基礎設施建置,永續與經濟目標並重。日本法令明文規定,只要企業使用非環境永續方法製氫、氨,就會被排除在補助範圍之外;南韓方面,則規劃在 2050 年達成「三分之一終端能源供給來自氫氣」的目標,屆時氫能將佔據南韓最高的能源占比。
力求綠能突破的還有澳洲,早在 2019 年就頒布《國家氫能策略》(National Hydrogen Strategy),提出 57 項具體行動建議,並將氫能列為國內 5 大優先低碳排技術之一;澳洲身為全球第二大煤炭出口國,氫能產製被視為分散經濟風險、吸引外資與拓展新出口市場的重要資源。
應用潛能亮眼,氫能是後石油時代新星
「氫能經濟」成為全球顯學,已有 31 個國家與地區發表氫能戰略藍圖,各國投資金額總計超過 5,000 億美元,藉以支持氫能產製、儲運與應用面的科技研發。
鏡頭拉回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也發表《臺灣 2050 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由發電應用、工業應用、載具應用、綠氫生產、基礎設施等 5 大主軸切入,規劃出未來 30 年的氫能技術發展,最終目標為建立具競爭力的氫能產業鏈。
全球永續新時代,氫能發展不僅有利於環保永續,更是高碳排產業的低碳轉型動能,在氫能新經濟趨勢下,期待臺灣的氫能研發持續有重大突破,助攻臺灣 2050 達成淨零!
能源資訊平台:全球氫能發展趨勢及我國氫能發展規畫
環境資訊中心:工研院發表「氫能發展藍圖」 工業餘氫純化再利用也能發電
世界經濟論壇: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hydrogen in the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IEA: Global Hydrogen Review 2022
PwC: The green hydrogen economy: Predicting the decarbonisation agenda of tomorrow
The Japan News: Govt eyes new legislation to promote wider use of hydrogen, ammonia fuels
MACQUARIE: A clean start: South Korea embraces its hydrogen future
CSIS: Australia’s Hydrogen Industrial Strategy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