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由失樂園到豐盛之地–泰爾福德與土木工程學系的由來

92/02/19 瀏覽次數 3784
艱苦的童年
  
一七五七年八月九日,泰爾福德(Thomas Telford)生於蘇格蘭高地的小鄉村班特派斯(Bentpath)。他的父親是個牧羊人,兼做刻墓碑的工作。泰爾福德出生後三個月,父親病故,母親帶著他搬到一間小茅屋裡,以幫傭賺取生活費,母親常告訴他:「姓泰爾福德的人,不隨便向人低頭、求人賙濟。」

泰爾福德唸小學時,課餘替人看羊,他後來寫道:「看羊的時候常感孤獨,但我從此喜愛孤獨。」一七七一年,他小學畢業,到父親的一個朋友處當學徒,也學習刻墓碑。但他被師傅虐待,兩個月後他的母親知道情況,立刻將他救出來,童年這段不愉快的經驗,使他以後非常體貼年輕工人的需要。

石匠的學徒
  
母親又為他找了另一個石匠師傅湯姆遜(Andrew Thomson),湯姆遜不刻墓碑,而是以石頭做為房屋與橋梁建築材料的工頭。用石頭做為建築材料,不僅比泥磚安全,而且石頭表面可以提供藝術彫刻的空間,當時已被視為最理想的建材。一七七八年,他第一次負責工程,在蘭荷姆郡的依斯克河建造一座石橋,完工不久,下了場大雨,河水上漲,幾乎淹上橋面。他終夜站在橋邊守候,雨停水退後,石橋依然矗立。師傅看後,認為泰爾福德已經學成,不再是學徒,而是工作上的夥伴。

在此期間,泰爾福德認識了蓓絲里(Elizabeth Pasley)女士。蓓斯里出身望族,是個文學家,她在年老時,搬遷到蘭荷姆郡退休。泰爾福德聽說這位女士熱心教育,又擁有一間藏書豐富的個人圖書館,就去拜訪她,並稱:「自己所受的教育,已經足夠到自修的程度。」蓓絲里與他交談後,借給他英國大文豪密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所寫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

工程與文學
  
他之後寫道:「我讀了又讀,心靈熾熱,又一遍一遍地讀。」,他晚年時寫道:「一生對我幫助最大的兩件事:一是閱讀失樂園,二是學習工程畫。」他又寫道:「從事土木工程的工作,必須願意擔負艱鉅的任務,能夠忍受冗長的工作時間,土木工程永遠不會成為社會注意的焦點,但是土木工程師有解決問題的強烈心志,又具有工程設計的想像力。」

文學是培養工程師想像力的搖籃,他讀了《失樂園》之後,一生以詩人自居。以後他經常寫詩投稿,並參加詩社。他寫道:「當我的心思纏繞在土木設計的問題時,文學像是小提琴的音樂,釋放我心懷。」不過他一生所投稿的詩文,大都被退稿。

工程與建築
  
蓓絲里鼓勵他不要只滿足於做個工頭,應該再向上學習。她為他寫推薦信給當時英國最傑出的兩位建築師亞當(Robert Adam)與錢伯斯爵士(Sir William Chambers),這兩位都答應收泰爾福德當學生。一七八○年,他前往倫敦,到他們的建築事務所中當學徒。二年後,他升任建築師,擔任波茨茅斯海軍軍港的建築總監,也接下不少設計建造倫敦豪宅的案子。

他喜愛建築設計,因他自認:「建築是最能呈現個人風格的工程」。工作之餘,他也到醫學院旁聽化學課程,他寫道:「我為建築而狂熱,周圍的同學修化學是想了解人體,我卻想知道快乾水泥固化的原理。」

一七八六年,普特尼(William Pulteney)伯爵聘他前往英國西南部什羅浦郡建築城堡。他精於繪畫、設計、測量與計算,已被眾人視為一流的建築師,他卻寫道:「眾人認為有權威的人,是能完全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是我的心中總有一些不確定,我不知道我的做法是否正確,有許多是我不懂的。」他有空,就到附近的大學旁聽。

土木工程與人道關懷
  
隔年,他遇到著名的「監獄改革之父」豪爾德(John Howard, 1726-1790),幾次交談之後,他決定以自己的專業為豪爾德建造理想中的監獄。在獲得普特尼伯爵的同意後,他以六年的時間建造人道監獄。豪爾德不僅影響泰爾福德的建築方向,也影響了他的人生觀。建完人道監獄與伯爵的城堡後,他給自己放一年長假,到牛津大學旁聽,在大學的氣氛中,他深刻地思考:「什麼樣的工程最具人道關懷,並能夠幫助貧苦的百姓。」他決定轉向公共工程。

第一個大工程–愛斯米爾運河
  
愛斯米爾是一個小海港,隔著默西河與利物浦對望。利物浦是英國在大西洋岸的大港口,英國政府為了舒緩大港口貨物的進出量,一七九二年委託民間成立「愛斯米爾航運公司」開發這個小海港。開發這個港口的關鍵,不祇在港口建設工程,更在促進港
口與腹地交通的順暢。

但是愛斯米爾的周遭是一大片經常滯水的沼澤地,源自舒茲伯利丘陵的迪河難以經狹窄的河口將水宣洩至海洋,迪河就像一條痛苦的水蛇,在沼澤地蜿蜒喘息。要在這片乏人居住的沼澤地建一條運河,是項艱鉅的工程。

建立土木工程的研究與試驗
  
泰爾福德知道這事後,經過幾個月的掙扎,他寫道:「修築運河的工程師像是鄉下醫生,工作時間長、薪水低。」但是他也認為:「建造運河是公共工程,公共工程師比建築師能嘉惠更多人。」一七九三年,他接受此重任。

工程尚未進行之前,他先培訓了一批助理工程師。他提出:「土木工程師的第一要件就是要誠實。只有誠實的人才不會懼怕看魔鬼的臉,這種人才敢面對鑿山過河的重任。」第二,他用鐵橋取代石材搭建橋梁,因為「鐵橋的重量比較輕,但是承負的力量比較大」。第三,身為建造總工程師,他要求決定會計人選的任用。第四,他要求在各階段的工程期間,進行「工程材料試驗」與「水工模型試驗」,這深深影響日後土木工程學的發展。他提出:「土木工程不僅是經驗的傳承,更是建立在試驗與研究的兩大基礎上。」為此,他的工程隊都設有自己的實驗人員與實驗室。

土木工程是一種社會教育
  
第五,他建立「工地不得喝酒」的鐵律,他要求所有的工人在參與工程期間不得喝酒,因為「酒會使人漫不經心,而漫不經心是工程災害的主因。」當時有許多工人抗議,他卻堅持並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土木工程是一種全人的參與,必須同時手腦並用地實際操作,不喝酒才能保持頭腦的清醒。土木工程不只是建設,也是對當地社會人士的品格教育。我的工人百分之九十五都來自當地,土木工程的進行,正是對當地人教育的時機,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免得他們好逸惡勞,所以土木工程是不斷訓練人才的工程。」他又寫道:「我堅持,因為我可靠。土木工程對時代的影響力與對社會大眾的說服力,是建立在土木工程師可靠的專業與人格之上。」

不久,他帶著他的工程雄兵,開始在沼澤地排水,在不容易排水的地方,他以石頭為橋墩,將運河建在橋上。為了擔心橋上運河漏水,他用鐵板為襯底,上面舖上石頭,再用水泥填縫。並且在迪河與運河之間設置了幾道不同高度的水門,藉著水門的操作,使洪水期間迪河過多的水量可以流進運河。在運河的水淺之處,他也建置拖船道,使船可以順利前進。他不僅提供當地居民便利的航道,也整治了迪河淹水的問題。此外,他用瓦特蒸汽機為動力,浚深愛斯米爾港與河口,使得河道容易排水,也使海運貨船有較深的水位。

其中也遇到當地居民不少的反對,運河工程改變他們過去一成不變的寧靜生活,他經常與居民溝通,他寫道:「他們對於工程建設所帶來的改變,有著一種幻想式的恐懼。我向他們保證,工程完工後,快樂必將恐懼一掃而空。」他對工程建設的結果抱持樂觀的態度,他寫道:「這種樂觀是建立在事先的仔細規畫上。」

一八○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這條運河完工,當第一艘船通過時,整條運河邊的居民都出來慶祝。

第二個大工程–北蘇格蘭高地公路
  
工程一做完,他又接手一件更艱難的任務。過去蘇格蘭北部高地的交通非常不便,叢山峻嶺,深谷交錯。以前羅馬大軍攻到這裡難以進入,建了守衛碉堡後就撤軍。兩千年來,這裡仍是天險之地,當地的居民大都是牧羊人,以羊群踏過的足跡當做馬路,他們吹著風笛,領著羊群,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在十九世紀初期,由蘇格蘭愛丁堡北上伊凡尼斯,這段二百五十公里的路途竟需八天之久,而伊凡尼斯以北更沒有道路。一八○一年,英國政府決定在此建造一公路網,這一道路網由蘇格蘭最北的城鎮德索,沿著海岸南下伊凡尼斯。在伊凡尼斯又分為三條道路,一條沿著海岸,一條穿越山區,這兩條道路在愛丁堡交會。另一條道路向西接到靠海的慕爾,道路全長約1,500公里,途中要穿越1,200條溪流。他認為建造這些道路,可以改善家鄉父老的生活。

他寫道:「我的心中有一股不止息的熱忱,每當獲得一個工程建設的機會,我就像孩子獲得寶藏般地興奮。」他又寫道:「過去許多人認為蘇格蘭高地限制了工程師發揮的空間,但是愈大的困難,我愈想去克服。道路能使當地的糧食順利輸送至港口銷售,改善他們的生活將是我的責任。」

他先在北蘇格蘭高地探勘六個月,再派工程小組進駐該地,招聘工人、訓練工人,著手開路。工程期間,英國政府以已經打敗拿破崙為藉口,拒絕繼續補助此一工程。當時剛好有洪水,沖走一些行在山路上的居民,於是高地的百姓紛紛出錢,資助這條馬路的建造。

他認為建造山地道路最重要的在於地基穩固,排水通暢與坡度控制。他採用古羅馬道路的建築法,去除易滑的路面後,在地面鋪上18~22公分深的岩石,上面再舖10公分深的礫石,礫石層上又舖6公分深的小礫石,最後又舖上3.8公分深的卵石為路面。道路的中央線略高,以利雨水流入路邊的排水溝,馬路採1比30的坡度建造。他的工程隊有3,200個工人,採用四輪班制,以十八年的時間,為蘇格蘭高地開建四通八達的道路。

對一個熱心的土木工程師而言,只要他一息尚存,工程是做不完的。他曾寫道:「任何土木工程都沒有結束的一天。」當高地的公路一建設完,他立刻成立道路維護工程隊,並擔任巡護這條公路的終生義工。

第三個大工程–加利多尼安運河

一八○三年,泰爾福德接受蘇格蘭高地道路工程時,也同時接受「加利多尼安運河」的監造總工程師一職。這條運河東接北海,西通大西洋,所經路線是景色優美的蘇格蘭大縱谷,後來有「歐洲最美麗運河」的美譽。但是工程的進行非常困難,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政府要求「三桅大船」能夠航行此運河,所以運河水深15公尺,採梯形斷面,渠頂30公尺寬,底部6公尺寬。

在過去曾有傑出的科學家「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James Watt, 1736-1819)與著名的工程師「倫敦鐵橋的建造者」倫尼(John Rennie, 1761-1821)嘗試開挖,但都失敗,失敗的關鍵在於要引北海之水進入河道,需要有一個強而穩固的引水口,才能抵抗北海的大浪。

泰爾福德先用二年的時間,仔細地測量運河預定路線,並且計算所需要的人力、材料與費用。他寫道:「土木工程師如同大地的醫生,有些地方就是要深挖下去,將淤泥如同膿般地挖除。」

工程一開始,他請瓦特與倫尼擔任諮詢顧問,並且聘請三位大學教授幫他覆核工程設計與演算。他首先浚深北海的弗特羅斯港,將港口底下20公尺深的淤泥全都清除,並做一道400公尺長的引水渠道推向深海,再以大塊岩石築成一道引水的水門,直接從深海取水,光是這一渠道工程就花費一年的時間。

而後他將工程分成十四個區段,將1,400個工人分成十四個工程小隊分頭進行,並召集各工程隊的負責工程師定期討論。他為工人蓋的臨時房子有一流的家具與設備,並且特聘一流廚師提供一流的飲食。這時他的名聲已經傳遍全歐,瑞典先派年輕的土木工程師來跟他學習,之後其他各國也派人來學習,這完全符合他「土木工程不只是建設,而是培育人才的工程」的理念。過去他經常在大學旁聽,他就請大學教授與他一起開辦土木工程師訓練班。加利多尼安運河在一八二二年完成。

第四個大工程–麥奈吊橋
  
在利物浦的西方,有一個凸出的海岬名叫荷利海德,這是英格蘭與愛爾蘭最接近的地方。一八一一年,英國政府決定興建一條公路,能夠自荷利海德,經過威爾斯接到倫敦,成為倫敦前往荷利海德港的驛馬車道。同年,泰爾福德接受此一任務。

他認為這個工程最困難的地方,在於由威爾斯到荷利海德時,需橫越狹長的麥奈海峽,由於水流急速,沒有辦法建造橋墩橫越。他決定建造一座吊橋橫越,他做了200次以上的實驗,確定用每平方公分承受1.71噸力量的鋼索來負荷橋重。為了安全,他建議加倍以每平方公分3.42噸的負荷去建造,但是英國政府以吊橋昂貴為由,否決他的提案。他沒有生氣,他後來寫道:「身為一個土木工程師,是公共建設的僕人。」他繼續在倫敦與利物浦間施工。一八一九年,英國政府才承認他起初建議的正確,他立刻調來300個最有經驗的工人,採購2,810噸最好的鋼材,建造這一條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吊橋,工程的成功獲得舉世的讚揚。此時,他卻宣告退休,將整個工程的完工交給他的助手。

一八一○年代,鐵路建設興起,許多興建運河的計畫逐漸被更換成興建鐵路,泰爾福德愈來愈沮喪。他一生為了運河的建造而四處奔波,連婚姻都耽誤了,家庭生活也犧牲了,結果只在為一種即將沒落的運河工程而努力。一八二○年,他申請退休,定居在倫敦,決定安享晚年,不再為工程東奔西跑。

但是,他一搬到倫敦,就有幾個年輕的土木工程師登門拜訪,其中一位表示:「我們這群沒有經驗又缺乏學識的人,愧於被稱為土木工程師,羞於獲得社會大眾對我們的信心。」這一句話,讓深陷沮喪的泰爾福德重新站起來!他做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

土木工程各學科的起源
  
在當時,已有不少土木工程的知識,如法國的科學家帕利西(Bernard Palissy, 1509-1590)成立「水土保持學」。義大利的醫生聖托力歐(Santoris Santoris, 1561-1636)製造出第一支流速測定儀。羅馬聖本篤修道院的修道士卡斯提里(Benedetto Castelli, 1577-1644)提出「水流連續性法則」,開啟了「水力學」與「水資源工程學」。法國的經濟學家佩羅(Pierre Perrault 1608-1680),以水文計算開啟了「水文學」。法國的科學家馬里歐第(Edme Mariotte, 1620-1684)首先提出「虹吸原理」,後來虹吸管又稱為馬里歐第管。

法國的科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開啟了「流體靜力學」,而瑞士的科學家伯努力(Daniel Bernoulli, 1700-1782)則開啟了「流體動力學」。英國棄法從工的司梅敦(John Smeaton, 1724-1792)用水泥建立第一座燈塔,他在一七七一年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土木工程師學會」,並將這工程取名為「土木」(civil),為的是區分工程不是只為戰爭,而是為了和平、為了居民與為了促進公共建設,他將從事這種工作的人稱為「工程師」(engineers),「工程師」的原意是解決問題的人。雖然有土木工程師學會,但是仍然缺乏專門培育土木工程師的學校。

第一所土木工程學校

法國人最早將土木工程的知識用來教育學生,一七一六年法國的陸軍首先開設「工兵學校」,教育士兵搭橋舖路。一七四六年法國皇家在巴黎成立「橋梁與高速道路學院」教育學生,這所學校後來出了一些著名的工程師,如研究渠道水流阻力的哲塞(Antoine Cheyz, 1718-1798)、研究自來水管設計原理的杜波埃特(Pierre Louis George Du Buat, 1734-1809)等。

但是早期的工程教育,較注重經驗的傳授,缺乏數理的演算。一八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泰爾福德招聚這些學生,成立普世第一所土木工程師的學校「土木工程師學院」。這是土木工程學成立的特色,不是先有科系才去招收學生,而是先有求知若渴的學生,才成立這個科系。他首先認為土木工程的教育,不祇在經驗的傳承,更需要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為此他將物理機械論與數學放入土木工程的課程中。

工程師的資格

有人問他:「什麼樣的人適合當土木工程師呢?」他答道:「這個世界上永遠是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不是沒有人,而是符合資格的人少。成為工程師的首要資格是這個人值得信任,其次是有求知的態度以及容易與人相處的氣質。年輕人不用去分辨自己是適合做建築師,還是大地測量員?初學者只需一般工程的知識,不需要具備特殊的技術。到了職場,很快就能學得特殊的技術,所以年輕人不用去思考自己適合哪種工作,而是要竭力成為所有工作的最佳人選。」

土木工程學系的普世化
  
他晚年將一生所賺的錢,為蘇格蘭高地的孩子設立獎學金,鼓勵貧窮家庭的小孩上大學,他又為高地的居民設立圖書館,鼓勵他們念書。最後,在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三四年間,他在高地設計建造了四十二間的教堂。

一八三四年九月二日,他病逝,葬於西敏寺修道院。他的工作彷彿結束了,他的影響力卻不斷地擴散出去。一八三八年倫敦國王大學開始有土木工程學的課程。一八四○年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成立第一個「土木工程學系」,而後就為普世大學所仿效。從此培育出成千上萬的土木工程師,踏著泰爾福德的腳蹤,不斷地往前進。

深度閱讀
  1. Burton, A.(1999)Thomas Telford. Aurum Press, British.
  2. Ellis, K.(1974)Thomas Telford - Father of Civil Engineering. Wayland Publishers Ltd., British.
  3. Biswas, A. K.(1970)History of Hydrology.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British.
  4. Howard, D. L.(1958)John Howard: Prison Reformer. Archer House, Inc., U.S.A.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