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人類為何失去體毛?

102/05/20 瀏覽次數 16816
一九六七年,英國動物行為學家莫理斯(Desmond Morris)出版的The Naked Ape,很快就成為國際暢銷書,國內有兩個翻譯本,一是拾穗出版社的《無毛猿》,另一本是純文學出版社推出的《裸猿》。這是一本以演化生物學觀點討論「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我們人類的生物特徵,有極為精確的把握。

一點不錯,人與其他動物比較起來,最大的特徵不是超級大腦,而是光滑的皮膚。

人類屬於哺乳綱靈長目,而哺乳類的特徵是:溫血、哺乳、毛髮蔽體(禦寒)。人類體表的毛髮分布,僅限於頭、腋下與陰部,而且男女的體毛分布模式也不一樣,為什麼?

莫理斯討論過許多理論,但是他的結論是,人類祖先必須打獵維生。為了追逐獵物,非得脫去濃毛,增加皮膚中的汗腺,使身體容易散熱不可。不過,莫理斯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學者在非洲蒐集到的證據卻顯示,二、三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可能不靠打獵維生,他們的動物性蛋白質似乎主要來自腐肉——其他肉食動物吃剩的。

今年八月初,英國演化生物學家佩葛(Mark Pagel)與波德莫(Walter Bodmer)提出了一套說法,乍看之下與莫理斯當年放棄的一個舊說頗為相似——身體脫毛後,就不再受隱身在毛髮中的寄生蟲糾纏。

首先,佩葛與波德莫考察了五千種左右現生哺乳類,發現只有象、犀牛、河馬、海牛、豬、鯨豚、裸鼠(naked mole-rats)體毛稀少或沒有體毛。也就是說,在特殊條件下,哺乳類會失去毛髮,例如鯨豚在海洋中生活,脫掉體毛減少摩擦力,就能提升游泳速度。大象與犀牛,身體壯實又皮厚,因此不靠體毛禦寒。

人類為什麼會脫掉體毛?體毛脫掉後,人類至少要面對三個問題。一、身體表面直接受陽光照射;二、氣溫低時,體表易散熱;三、沒有大象、犀牛一般的厚皮保護身體。更奇怪的是,人類不像其他的無毛哺乳類,人體有些部位的毛髮並沒有脫去。

事實上,早在十九世紀,就有人以脫毛的適應功能解釋人類的光裸皮膚:由於許多寄生蟲都藏在毛髮裡,如蝨子、跳蚤,因此脫去毛髮後,就能避免寄生蟲以及寄生蟲帶來的病原侵襲。不過,達爾文認為這不可能是充分的解釋,他認為光裸皮膚是透過「性擇」演化出來的。他的意思是說:皮膚不光滑的個體找不到配偶,因此沒有機會繁殖。至於為何喜歡皮膚光裸的異性,達爾文認為那純粹是非理性的品味,而不涉及生物適應。

但是,佩葛與波德指出,我們現在已有大量證據,顯示哺乳動物與鳥類都深受藏在毛羽裡的寄生蟲困擾。許多物種都演化出特殊機制,專門對付那些寄生蟲。靈長類花大量時間彼此理毛,就是為了清除寄生蟲,那是有實用價值的社會互動。因此,脫去毛髮至少是一個有適應價值的方案。

佩葛與波德認為,人類可以利用文化手段,彌補其他動物在脫毛之後必須克服的困難,例如以火取暖,以衣蔽體。而一個有適應價值的生物形質,由「性擇」驅使,發展到極端誇張的地步,在生物界是常態。因此達爾文的見解,還是有可取之處。

這個「『擺脫寄生蟲』假說」最難以解釋的,就是陰毛的存在,因為現在仍有寄生蟲專門藏身在那裡。為什麼人類陰部的毛髮沒有脫去呢?佩葛與波德的解釋是:陰部是人體散放費洛蒙的主要部位,那裡腺體與毛囊的發育機制也許「綁在一起」。

要是佩葛與波德的假說是對的,那麼人類祖先是什麼時候脫去毛髮的呢?

德國來比錫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史東(Mark Stone)博士從衣服下手。他追問: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

原來寄生在人類身上的蝨子有三種:頭蝨、體蝨、陰蝨。體蝨並不藏身在毛髮裡,而是在衣服上。史東因此推論:現代人類的體蝨是衣服發明之後,才開始演化的。他比較頭蝨、體蝨、陰蝨的基因差異,算出人類體蝨最近才演化出來,大約是七萬年至四萬年前–接近舊石器時代晚期(克羅馬儂人出現的時代)。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