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登革熱

102/12/24 瀏覽次數 11604
登革熱流行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病原是由斑蚊傳染的病毒,每年有5,000萬人感染,1%是嚴重的登革出血熱。臺灣自日治時期起,就出現過登革熱病例;1987年以後,幾乎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本土疫情。

2002年,登革熱席捲南臺灣,全年本土確定病例數達5,336例(含登革出血熱241例,21名患者死亡)。今年暑假期間已累積90個本土病例,其中85例居住在高雄市,67例集中苓雅區。9月疫情一度攀上高峰。根據我國最近10年統計資料,登革出血熱死亡率高達9.6%。研發防治登革熱的有效方法,一直是生物醫學的挑戰。

過去,科學家發現:病媒蚊感染了沃巴赫氏菌(Wolbachia,一種共生性細菌),壽命會減短。幾年前,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證實:感染了沃巴赫氏菌的斑蚊,不易感染病毒,但機制並不清楚。現在,澳洲的科學家以田野實驗證明:感染了沃巴赫氏菌的斑蚊,能降低野外蚊子族群中感染病毒的蚊子的數量。

澳洲蒙那許大學、昆士蘭大學的生物學家歐尼爾教授(Scott L. O'Neill)是這個研究的共同主持人,他指出:「沃巴赫氏菌可能會霸占病毒複製所需的必要脂肪酸,或提前誘發蚊子的免疫系統偵查入侵的病毒。」蚊子要是能夠抵禦登革熱病毒,把病毒傳染給人的機率就會下降。

但是,讓野外的蚊子族群感染沃巴赫氏菌,非常困難。在野外,沃巴赫氏菌通常是垂直傳播,從母親的卵傳給下一代。研究人員把沃巴赫氏菌直接注射到蚊子體內,並沒有辦法讓細菌進入蚊子卵,因此沃巴赫氏菌無法感染下一代蚊子。

現在,歐尼爾團隊發展了一個技術,能夠讓沃巴赫氏菌進入蚊子的生殖組織,也就是說,以人工感染的斑蚊能把寄生細菌遺傳給子女。而且,感染寄生菌的♂與沒有感染的♀交配後,產生的胚胎不容易發育。因此,以這種技術製造出來的斑蚊,若釋放到野外,可能在野生族群中迅速取得數量優勢。

研究團隊把超過10萬隻感染了沃巴赫氏菌的斑蚊,送到澳洲東北凱恩斯(Cairns)附近的兩個小鎮分批釋放,那裡成年人口分別有14萬與16萬。釋放結束5個星期之後,在兩個鎮裡捕捉到的斑蚊,90~100%是帶菌斑蚊。

研究人員目前無法評估登革熱的發生率是否因此下降,因為那兩個小鎮並不是疫區。研究人員下一步的試驗計畫,是到登革熱疫情頻繁的地區,例如印度與越南。使用帶菌蚊子預防疫病,是便宜又符合永續目標的辦法,最適合資源貧乏的國家。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