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登革熱檢測的現在與未來(一):登革熱的快速檢測

105/04/12 瀏覽次數 4941
登革熱英文名是Dengue fever,台灣人又稱之為”骨痛熱”或是”斷骨熱”,古早在1873年台灣澎湖就有登革熱感染的紀錄,1915、1931及1942年間台灣相繼發生過,尤其在二次大戰(1942)時因為戰爭無法顧及公共衛生,因此當年感染人數高達500萬人之多。過去認為登革熱都是由東南亞境外移入,但是1987年至1990年南台灣登革熱大流行時,研究人員從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體內分離出登革熱病毒,證實了台灣的登革熱病毒並非都是由東南亞境外移入,之後南台灣每年都會有為數不少的登革熱病例發生。
 
許多重大的疾病都是經過早期的篩檢,進而接受治療以減少疾病的發生,或是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例如乳癌、子宮頸癌、愛滋病…等疾病。因此傳染病的快速篩檢除了有助於避免疾病的擴散外,也可以使病患接受正確的治療”對症下藥”,以減少病患的死亡率,尤其是嬰幼童與高齡長者屬於抵抗力較弱的族群,更遑論登革熱是第二類的法定傳染疾病。為了避免登革熱疫情的擴散,快速篩檢對疾病的治療與預防是必要的措施與手段,而登革熱疫情能快速的掌握與控制,就是透過篩檢工具早期確立疾病,進而接受治療,減少死亡率與疾病的傳染蔓延。
 
一般登革熱在實驗室診斷需要藉由血清來確診,常見的檢測方法有病毒分離法、即時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RT-PCR)法、非結構蛋白NS1抗原快速篩檢法、以及血清學檢測法等。但是流行病疫情的預防與控制視同作戰,在做法上必須講求快、狠、準,這樣才可以避免疫情的擴散,所以時間與準確性是必須考慮的前提,因此執行登革熱的快速篩檢是必須且重要的。
 
目前登革熱快速檢測方式有利用口水(唾液)與採血檢測法兩種,現階段兩種檢測方法都可以在30分鐘內判讀完成,但它們的準確性則是因使用的技術與病例不同而有所差別。相較於採血檢體的取得,口水檢體容易取得、也沒有扎針的疼痛感,對於嬰幼兒的父母而言,可以省去許多的麻煩與困擾。既然口水檢體取得方便又沒有扎針的困擾,那為何目前各大醫院還是使用須採血的的登革熱NS1快篩試劑?那是因為這種快篩試劑是篩選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的病患,而南部罹患登革熱者大部份是屬於此一類型。
 
早在2008年下半年衛生署就有建議入境旅客進行口水快篩登革熱,為什麼利用口水來快篩登革熱沒有被各大醫院接受,進而使用在今年登革熱的快篩程序中?主要的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唾液檢體比較黏稠,並不適合用於傳統的測試紙;另一是因為只有第二次感染登革熱病患的唾液裡才會有登革熱抗體(IgG),因此利用唾液快篩登革熱比較適於二次感染的患者,其準確性可以高達90%,但對於第一次感染者的準確性則降至60%。
 
登革熱依表面抗原的不同可分為4種血清型,人類一旦被任何一種血清型登革熱感染後只對該病毒產生抗體而對該種血清型病毒終生免疫,但是如果不幸又被其他血清型登革熱病毒感染,則會出現出血性登革熱症狀,而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利用唾液快篩法來篩選二次感染登革熱病患是有其必要性,這樣才可以精確的掌握治療的時機,增加患者的存活率。截至目前為止,除了登革熱可以利用口水快速檢驗外,愛滋病與阿茲海默症也可以利用口水來進行快篩,有助於早期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雖然登革熱的治療與疫苗的研發已經超過50年的歷史,但至今尚未研發出適合的治療藥物與疫苗,因此利用登革熱的快速篩選可以早期控制病情預防其他併發症的產生,如大量出血、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多重器官衰竭等。目前成功大學研發團隊在”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的資助下,研發出比市售登革熱NS1檢驗試劑更為敏感與準確的檢驗試劑,希望這項研發成果可以提供台灣醫療體系更經濟且準確的登革熱快速篩選試劑,以達到快速掌控登革熱疫情與治療的目的。(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許藝菊教授|南台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