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黑死病

102/12/24 瀏覽次數 12632
西元1348~1353年,歐洲爆發黑死病,估計當時人口1/3~1/4死亡。(那時東亞也不平靜,正當元朝至正年間,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後來黑死病在歐洲反覆爆發。1834~1835年,黑死病在埃及造成了32,000人死亡。

1894年5月,中日甲午之戰還沒爆發,廣州的黑死病疫情已經蔓延到香港。香港殖民政府向世界各國求救,日本派出了6人研究小組;法國巴斯德研究院也派人到香港,但只有葉赫森醫師(Alexandre Yersin, 1863-1943)一人。結果葉赫森成功分離出黑死病病原:一種桿菌,後來命名為葉赫森菌Yersinia pestis(舊稱Pasteurella pestis)。

但是一直有人懷疑葉赫森菌是歷史上的黑死病病原,因為葉赫森菌引起的病,似乎沒有歷史上的黑死病那麼可怕。其實這是醫學史研究的困難之一:我們往往不容易判斷古人生的是什麼病、吃的是什麼藥,難以判定古人的醫學水準與療效。

最近,德國與加拿大的專家從倫敦黑死病死者公墓中,挖出西元1348~1350年病死者遺骨,抽取病菌DNA,與現代的葉赫森菌基因組比對。結果,專家發現兩種細菌基因組的關鍵部位,就是與致病毒性有關的部位,共9,600個鹼基,幾乎完全一樣。這是第一個直接證據,證明葉赫森菌就是古代黑死病的元兇。

這種研究最怕標本受到汙染。過去學者做過類似的研究,但沒有仔細控制汙染,因此結論沒有受到重視。現在這個團隊,基因組專家與考古學家各自施展絕活兒,以堅實的證據證明自己分析的標本沒有遭遇過汙染。因此,他們的結論非常可靠。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