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人類壽命的轉折?–與肝炎的奮戰
102/05/16
瀏覽次數
4220
陳定信
|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特聘講座教授
由於二十世紀末起對各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的奏效,二十一世紀後半期起台灣人主要的肝病將不再由肝炎病毒所引起。又因為人口的老化以及各種藥物的開發及使用,往後國人的肝病將以藥物及化學物品所引起的為主。同時,由於生活的富裕與營養過剩,大家又不喜歡運動,預期因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所引起的肝病也將成為要角之一,而酒精性肝病也會增加。在肝臟惡性腫瘤方面,肝細胞癌將會大幅減少,會少於轉移性肝癌以及膽道系統的癌症。在研究方面,結構生物學和基因體醫學相關知識的開拓,輔以已知的科技,將會進一步找出對慢性肝病及肝細胞癌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更為有效的方法。
最好的「顧肝」方法不是吃保肝丸,而是要避免病毒感染、酒精與化學藥物。台灣自1984年新生兒大規模接種B型肝炎疫苗後,國人得慢性肝炎的人數可望在2015年大幅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的患者也將在2035年後維持在極低的數目。
由國科會與聯合報、公共電視、科學人雜誌、News98合辦,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的「2008展望春季系列演講:生命及其演化-是『天擇』還是『人擇』?」第八場「人類壽命的轉折?—與肝炎的奮戰」,由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特聘講座教授陳定信主講,回顧台灣肝炎防治的歷史與未來的展望。
肝發炎 九成沒徵兆
肝臟是橫膈膜底下的一個紅褐色器官,台灣男性的肝臟約1400公克,女性約1300公克。陳定信表示,肝臟是維持生命所必須,其功能包括合成蛋白質;代謝醣類、脂肪;解毒、排除毒物等。醫療史上最早的肝病記載可上溯自Hippocrate對傳染性黃疸的記述;而在中國東漢時期,張機在「金匱要略」中也詳述黃疸病。
陳定信解釋,所謂「肝有問題」,是指肝發炎壞掉,或長東西在裡面,最多的是肝本身細胞被破壞,這就是肝炎;而肝炎是許多肝病中的一種,是肝細胞破壞造成肝功能損傷。得肝炎的人有九成不會出現症狀,另外一成的人會有全身倦怠、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上腹微疼、發燒以及黃疸等症狀。
肝炎的病因包括濾過性病毒、細菌、化學物質、藥物等,而造成國人肝炎的主因是濾過性病毒。B型肝炎的病毒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下看,可以發現有三種顆粒:主要是42奈米大的病毒本身,其又可分為表面抗原與核心抗原。
另外還有20奈米左右的顆粒以及寬20奈米,長兩、三百奈米的條狀顆粒。兩者是表面抗原生產過剩而形成,其抗體有保護力,純化後打到人身上就可對表面抗原產生抗體而製成疫苗。第一代肝炎疫苗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陳定信指出,就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來看,近一、二十年來,惡性腫瘤高居榜首,其中肝癌更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也排行在第七順位。早在1941年,日本學者薄田七郎與內田馨根據當時台灣的解剖病例就發現,台灣人有原發性肝癌的比率比日本人要高很多。
1965年,美國學者Baruch S. Blumberg在澳洲原住民的血液中發現「澳洲抗原」,證實與B型肝炎有關:若人的肝細胞或血液中帶有此抗原,就表示這個人的體內有B型肝炎病毒。人類就此找到了一種病毒性肝炎的標記。
染病毒 年齡決定帶原
找到這個標記後,陳定信的老師宋瑞樓與研究團隊開始以這個方法檢驗台灣人的B型肝炎情況。後來發現,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癌的患者中,有八、九成都帶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正常人只有17%。
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年齡是決定是否成為慢性帶原最主要因素。根據美國學者畢思禮的研究,新生兒時就感染B型肝炎病毒,日後有九成的機會成為慢性帶原者,學齡前被感染有25%,到了青少年、成人時期才感染,成為慢性帶原者的機率不到3%。
因此陳定信自1984年開始協助政府推動新生兒B型肝炎注射,是全世界第一次大規模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經過B型肝炎防治後,全台帶原者明顯減少。在1980年代,台灣地區總人口約1800萬,帶原者約298萬人;但是到了2005年,全台人口2280萬人,帶原者約235萬人。此外,6到14歲台灣兒童肝癌發生率,從1981到1984年「每十萬人發生0.67例」,降到1996到1999年0.19例,這是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美惠和同仁重要的發現。
陳定信表示,針對肝炎防治,還要繼續實施B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使台灣肝癌的減少趨勢延伸到成人;並在全世界推行B型肝炎疫苗接種,估計每年將可預防至少50萬例肝癌的發生。
針對肝炎研究,目前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方向,包括:肝炎為何會變成慢性感染、慢性帶原和環境因子互動、肝臟纖維化的發生機轉,及肝癌的有效治療等。
陳定信預測21世紀中葉以後台灣人的肝病狀況,表示A、B、C、D、E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以及慢性B、C、D型肝炎,還有因B、C、D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肝細胞癌會逐漸減少,但是因藥物性肝損傷、非酒精引起的脂肪性肝臟病、非酒精引起的脂肪性肝炎、轉移性肝癌,以及膽道癌症會較以前增加。
【2008-05-20/聯合報/C4版/2008展望春季】
肝炎(26)
老化(57)
肥胖(54)
黃疸(5)
顯微鏡(26)
推薦文章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6
當日常娛樂變成資訊操控的利器,迷因如何影響輿論戰?——專訪王銘宏副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2/26
Wi-Fi 不只能用來上網?看它如何成為居家照護與入侵者偵測的幕後功臣——專訪謝宏昀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