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防災2.0(一)專題: 開放資料 時空演繹力

102/06/28 瀏覽次數 12072
國際資料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2011年的報告《Digital Universe Study: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指出,全世界的數位資料每兩年就會成長為2倍以上,現在是「Big Data」的時代,但如何應用在防災、災害應變、以及災後重建之上呢?台大地理系的孫志鴻教授是國家地理資訊系統的計畫主持人,他也致力規劃資訊開放的平台架構,在這篇專題中,孫教授從近年印尼的開放政府談起,切入災難與資料之間的關係。
 
印尼「開放政府」
 
近年來推動「開放政府」運動的著名案例中少不了印尼。過去印尼政府從高官到基層公務員都以貪汙為常,外國人在過海關時若是護照裡沒有夾美金就會被刁難,號稱是世界貪汙第1名的國家,但是開放政府運動卻改變了印尼,讓我們來看看印尼的故事。
 
2004年,印尼首任民選總統蘇西洛上任就接到燙手山芋:南亞大海嘯重創印尼,超過二十萬人死亡,除了海嘯本身的災難,「世界各國捐了75億美金進來重建,印尼民眾都知道錢交到政府手裡會被貪汙,成為另一個大災難。」孫教授說。面對雙重挑戰,這個新任總統依照兩個簡單的原則解決了貪汙的問題:第一個是資訊公開,第二個是民眾參與。
 
資料公開使得重建工程的細節得以被全民監督,12,000個工程專案發包出去,過去可能會敷衍行事、貪污了事,但是資料公開後使規畫書細節攤在陽光下,民眾可以自己監工,效果非常好。
 
透過這次災後重建的經驗,印尼還解決了人民與政府的仇恨。「印尼北邊亞齊省的人民在荷蘭殖民的300年間不斷與荷蘭對抗,是獨立戰爭中出力最多的,但是印尼獨立之後的首都卻是在南邊的雅加達;後來還在亞齊省發現石油,但是錢都被南方的中央政府拿走。30年來亞齊人累積許多不滿,獨立聲浪越來越大,雅加達政府派軍隊鎮壓後當地五千多個民間領袖被殺,仇恨更加深刻,開始以牙還牙的惡性循環。」孫志鴻教授描述這段歷史故事,也說到印尼族群關係的複雜,但是在南亞大海嘯災後的1年重建之後,資訊開放造就有效率的重建成果,居然感動了當地的叛軍,造就了叛軍與政府談和、一起重建的局面。
 
MAKOCI平台:穿越過去、現在、未來
 
從印尼的災後重建案例,可看出公開資料對災後重建的益處,那麼對災前預防和災時應變又能有那些助益?
 
如何有效率地整合政府部門、與民眾溝通是防災的重要課題。「我們從十幾年前發生921大地震的時候就在想:每次發生大型災害後的1個星期會非常混亂,於是開始從資訊科技想辦法。」孫志鴻教授兩年前開始發展「MAKOCI」平台,運用雲端運算技術的GIS能讓使用者看到過去、現在與未來。
 
「過去」就是GIS的資料庫,像是人口、氣候、災害等資料在GIS資料庫裡都有空間座標,很容易查詢、展示在地圖上;「現在」是透過感測器(sensor)即時監測,包括在空中的衛星與飛機、在地面上的各種感測器所收集的即時資料,也可以展示在地圖上;「未來」的事情還沒發生就無法在資料庫裡查詢,但是使用者可以選擇「模式(model)」來預測、模擬還沒發生的災害影響。模式就是真實世界的縮影,學者運用科學原理和經驗法則找出控制因子與操縱變因之間的關係,歸納有模擬未來功能的各種模式(model),並且不斷透過新的經驗來校正既有的模式,因此我們可以預測某個地方發生災害的風險,或是發生災害的潛勢範圍。
 
使用者不需要自己撰寫模式的數學公式、不需要掌握模式複雜的研究過程,只要依照用途選擇合適的模式,比方說想要知道某地坡地崩塌的風險機會多大,由於模式庫裡已經有各地的坡度、地質等資料,使用者只要選擇模擬範圍,匯入雷達的雨量資料,就可以得到幾個小時內的坡地災害風險;當然,也可以手動輸入特定雨量,得到「如果下這麼多雨,坡地崩坍的機會是多少」的答案。
 
MOKOCI的商業模式是:提供「過去」、「現在」的免費服務,而「未來」的模式庫需要收費。「政府每年補助幾百億來做學術研究,學者的成果大多發表在學術期刊,但是這麼多知識就只有學術界在看。MOKOCI想要將這些知識與模擬模式蒐集起來變成網路服務。」孫志鴻教授說,以前政府需費時三、五年,且要花費幾百萬元經費建立的決策支援系統,未來透過MAKOCI,決策者只要提出需求,再由地理資訊顧問公司利用MAKOCI的地理資料庫與模式庫,便可依據決策者的需求量身訂做,且只要每年花費數萬元租用決策支援系統服務。
 
與孫教授合作的李保志教授出身資訊科學背景,但是他從易經中領悟出災難與資訊的真諦。例如在軍隊當中,由上而下的指令是非常明確的,然而大型災害發生的時候,一般民眾並沒有累積足夠的訓練,有如散兵游勇、場面必然混亂。這時易經裡面的3個原則讓李教授十分受用:不易、簡易、變易。不易就是做事的法則不變,可以應用在專案管理,掌握溝通協調的原則;簡易就是將大事化小,複雜的工作要切細,可以應用在行政分工,但易經也提到「上下交相知」,指的是儘管分工細項,縱向、橫向的流通都要既緊密又順暢;變易指的是環境隨時隨地都在變,必須透過科技掌握變異,像是即時感測器。 
                                                                                                         
突破資訊孤島
 
建構MAKOCI的挑戰在於資訊整合。各家廠商為了保持自己的獨佔地位,實行讓每份資料之間彼此不相容的策略,這種商業保護的手段使得資料庫之間很難交換及整合。不過此障礙透過國際標準(ISO)漸漸被克服了,現在使用者聯合起來壓迫廠商,要求所有廠商都要符合國際標準的規格。
 
然而行政障礙的問題更嚴重,資訊就是權力,掌握權力就可以掌握利益,如果資訊公開了就沒有優勢,因此資訊不公開容易造成貪污和腐化;現在的民主制度還是無法解決貪腐的問題,因為掌權者依舊能夠掌握資訊,也造成公務體系因為跨部會的資訊溝通不良而效率降低。
 
防災資料公開還會牽涉到土地利用的問題,「有人說公開災害風險資料會影響房價,但是難道就讓那些人當傻子去買危險地段的房子嗎?資訊應該要能幫助人民自己做決定。」孫志鴻教授說。
 
以前資訊無法公開還有個理由:隱私權的問題,但是現在也可以解決了。現行的「最小統計單元」是以街廓來劃分,單元內最少要有50個人,小於50個人不能作為1個單元,而在單元之中你只看到的整個單元內平均的資料,看不到單元內部的個人的資料。去年行政院通過了開放資料的政策,今年年底前每個部會都要公布50個資料組。以前公務人員也會擔心行政疏失而不願意釋出資料,然而如今已是勢不可擋。
 
巨量資料確實為人類社會留下更完整的紀錄,但是資訊爆炸不代表資料已經公開。在防災與災後重建過程中,公開及開放資料能輔助政府部門橫向溝通,也讓更多人獲得參與的籌碼。(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 |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