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誰殺掉了臺灣的古象與犀牛
98/09/08
瀏覽次數
20594
魏國彥
|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1971 年 9 月,化石愛好者潘常武先生在臺南左鎮溪床上看到犀牛化石,他很快地通知臺灣大學地質系林朝啟教授。不久臺灣省立博物館也得到消息,那年 12 月,一場長達 7 個月的地層挖掘工作正式展開。
翌年,兩位日本動物化石專家來到臺灣,他們以一種「美洲犀牛」為藍本,把找到的骨塊化石(占整個犀牛骨架的 40%)拼湊上去。這個發現是我國古生物研究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也是臺灣在原地層裡找到 40% 化石骨架的第1次,為了紀念曾在臺灣大學地質系任教的早坂一郎教授,便把牠命名為「早坂中國犀」,相關科學文獻在 1984 年發表。前幾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即原省立博物館)發覺有些問題,又與大陸專家合作,以「印度犀」為藍本,重新組裝頭部。「早坂中國犀」做了第2次復原。
臺灣各地都有化石出土
左鎮地區出產許多「左鎮動物群化石」,當地的地層因受造山運動的影響,已經傾斜,廣泛露出,總厚度約達 2 千公尺,分布在菜寮溪流域。每次大風大雨過後,一些埋在地下的化石便被沖刷出來堆在河床上,因而吸引許多化石愛好者在河邊撿拾。歷年來撿到或挖掘到的化石種類非常多,「早坂中國犀」是其中之一,其他還有劍齒象、猛獁象、梅花鹿(有好幾個亞種)、臺灣四不像鹿、野豬、水牛、虎等。
四不像鹿非常特別,牠因為頭像鹿,尾像驢,蹄像牛,背像駱駝而得名,是一種偶蹄類溫帶動物,又名駝鹿,古名麈(音主),古人把牠的尾巴拿來做拂塵。明朝出產的瓷器上有牠的圖片,不過漢朝時的野外可能就已經沒有牠的蹤跡,如果還有,應是圈養在皇家的御花園裡。臺灣出土化石中也有四不像鹿,因此知道這種動物曾在臺灣出現過。
除了左鎮動物群化石外,澎湖漁民在進行底拖作業時,有時會拖到一些澎湖水道裡的「澎湖動物群化石」。至今已登錄在不同博物館裡的大概有一萬多件,裡面有古菱齒象、草原猛獁象、鹿、麂、四不像鹿、水牛、野豬、棕熊、鬣狗、虎、貉、鯨、晚期智人等。晚期智人是指臺灣左鎮人與大陸東山人,根據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連照美教授的研究推估,晚期智人出現在距今 2 萬年到 3 萬年之間。
此外,中國大陸舟山博物館依照海中撈到的化石所繪的「舟山動物群」復原圖,圖中呈現約 2 萬年前臺灣海峽海水面降低時的想像畫面:犀牛、象、四不像鹿、德氏水牛等大型生物正倘佯在水邊草原環境中。
以上證據可以證明,一些大型哺乳類動物曾到過臺灣,可是現在為何不見了呢?其實不只是左鎮與澎湖水道,根據中央研究院陳光祖博士的整理,1920 年以來,臺灣各地從北到南的第四紀(0 ~ 180 萬年前)地層裡,多多少少都曾發現化石。可是這些大型哺乳類動物從哪兒來的呢?不是有臺灣海峽阻隔嗎?亞洲大陸的動物怎麼會在臺灣出現呢?若要解開這一連串謎題,就要回頭去看地球的歷史,看看昨天以前臺灣附近的地球是個什麼景象。
大陸動物南下避寒
現今臺灣東邊的海洋深度 4 千至 6 千公尺,但是西邊的臺灣海峽海水深度大都比 110 公尺淺。冰河時期的臺灣海峽又是什麼狀態呢?
古海洋學研究中已有證據顯示,上一次冰期鼎盛期(意即溫度最低時),也就是地球上冰的面積發展到最大時,大概是在 2 萬年前,那時北美洲高緯度陸地上堆滿三、四千公尺高的冰。一大堆地球上的水被放到陸地上,海洋裡的水減少了,使得冰河鼎盛期的海水面下降約 120 公尺。在更新世冰期中,海水面只要下降 70 公尺,現今臺灣海峽底下的陸地就露了出來,從臺灣到福建一路上去構成一道「臺灣陸橋」(Taiwan Landbridge)。
過去 1 百萬年來,臺灣海峽海水深度比現在低 70 公尺的時間超過 50 ~ 70%。臺灣與大陸過去的地理關係應該是連在一起,而像今天一樣溫暖的高峰期,在過去 1 百萬年來可能不到 10%。氣候溫暖表示海水面高,因為冰融化了;氣候寒冷表示海水面下降,因為很多冰被放在陸地上。臺灣與大陸的地理格局大部分時間可能如此,因此「臺灣陸橋」不是曇花一現,而是過去百萬年的一種常態。
因為有「臺灣陸橋」,所以生活在大陸的動物天冷了南下,天暖了回去。牠們來的時候海峽是淺淺的,當海水面上升後,就被困在臺灣回不去。這些情況應與造成生物絕滅的原因有關。近年來大陸邊緣海域包括東海、黃海、渤海等,也像臺灣一樣陸續找到很多化石。而且經證實,有些動物如臺灣古象,經鑑定後與屬於「淮河動物群」的淮河古象非常像。
總結來說:在冰河時代裡,臺灣海峽海水面比現在低 70 公尺時曾有「臺灣陸橋」,一些大陸動物因為避寒而南下,經由「臺灣陸橋」來到臺灣西岸一帶。另外的重要發現是:在找到的鹿角化石上發現了人類刻砍過的痕跡,因而證明數萬年前的臺灣海峽曾有古人類活動。
誰消滅了臺灣的古象犀牛
現在仍能找到的犀牛有印度犀牛(因為保育關係數量較多)、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數量已經非常少)。早期中國、臺灣都有犀牛,為何現在沒了?普遍想法是人類闖的禍。現代人為了要用犀牛角或犀牛鞭製藥或強身而盜獵、屠殺犀牛。
清乾隆年間派來臺灣的一位叫做六十七的監察御使,曾請畫工把原住民獵鹿的景象繪成圖畫,並把聚眾捕鹿的行為稱為「出草」。1638 年,占據臺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出售 15 萬張鹿皮到日本,日本人用鹿皮做成武士穿的「鎮羽織」(甲冑外的披肩)。在「左鎮動物群」同時期的地層中,人們找到左鎮人的頭骨化石。把這些事件串連起來以後,真的令人覺得人類是殺害大型動物的兇手。可是之後找到的諸多證據卻顯示,實際情況並非全然如此,就事實看似乎另有蹊蹺。
今天所謂的臺灣大型哺乳類動物,是指臺灣獼猴、野豬、長鬃山羊、黑熊、石虎、山羌、水鹿等,這些動物除非被人飼養,否則大都分布在高山峻嶺、人跡罕見地方。而在臺灣考古動物群裡(臺灣考古文化層從 1 萬多年前到 350 年前),並無大象與犀牛的骨骸出土,因而出現一個疑點:臺灣先民並未看到大象與犀牛,他們如何成為加害大象與犀牛的兇手呢?更新世末期的大絕滅應該是全球性的大災難,這個問題絕不只發生在臺灣、大陸或東南亞,臺灣發生的問題可能只是全球發生的一部分。
19 世紀初期的人們,對於生物有否絕滅這件事還不太清楚,擁有解剖生物學之父美譽的法國科學家居維葉,從美國俄亥俄州出土化石所繪的乳齒象體認到:「以前存在的一些生物,現在沒有了。」之後他提出「災變論」,並以地球環境曾經劇烈變化好幾次來解釋大型生物絕滅的原因,而這些劇烈變化被稱為「革命」。
這個理論有很多重要的後續文化影響,19 世紀中葉法國出版的《亞洲大洪水》(
The Asiatic Deluge
)書上,有一張模擬巴比倫即將被洪水沖毀的想像圖,這個意境可以呼應聖經中所說的「諾亞方舟」,也與居維葉的說法有關,更影響了人們對古生物絕滅原因的認知。
絕滅三理論
很多人接受「因為人類獵殺使得大型哺乳類動物絕滅」的說法。早期北美洲有長毛犀、乳齒象、劍齒虎、猛獁象等大型哺乳類動物,大約 1 萬 3 千年前,印地安克羅維斯族(Clovis)在北美洲大量建立居住群時,猛獁象等大型動物也在那個時候絕滅,因而出現「過度獵殺理論」:長鼻類本來很多,現在已經絕滅,因為人類來了,人類成功就沒了大象。烏克蘭首都基輔南方附近也發現以長毛象骨頭堆成的「猛獁象村落房舍」。
2001 年 6 月,國際知名期刊《科學》(
Science
)刊登一篇利用電腦模擬猛獁象被過度獵殺以致絕滅的文章,文章結論是:不必有氣候變遷,不必有別的原因,只要有原住民的常態性打獵,也不是特別針對猛獁象,只要打獵,大型生物就會絕滅……
縱然看法相當多,歸納起來,北美洲大型生物的絕滅大概有 3 種理論:一是人類的打獵或過度獵殺;一是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變化;另一是超級傳染病,如幾年前的 SARS 病毒,可能因為人類的移入帶入新的病毒、疾病,原地生物對這些病毒毫無抗體,因此短時間或幾年內大絕滅。當然大型生物也不是在同一個時間一起絕滅,每個地區有其個別特性,而其特別的絕滅時間應與當地的環境變遷和地理格局有關。如臺灣大型生物的大絕滅,大概在1萬年前到 1 萬 5 千年前,那時是地球上的「冰消期」。
全球暖化 生態系解體
在過去的 1 萬 8 千年中,前面 8 千年是「更新世」的後半期,之後的 1 萬年稱為「全新世」。「更新世」到「全新世」期間有一個溫度快速上升的「冰消期」,冰的融解使得全球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例如巴拉望島西北面的南海溫度,可能在這六、七千年內從攝氏 22.5 度上升到 29 度。又依南沖繩海槽 3 萬年來古海表溫度的變化來看,1 萬 5 千年前到 8 千年前間,臺灣龜山島東方 55 公里處海表溫度可能從攝氏 23 度上升到 26.5 度,也就是說,5 千年內的臺灣東北海域溫度上升攝氏 3 度左右。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劉平妹教授和其研究團隊,探討「日月潭地區從上一次冰期到現在的植物林帶的變化」發現,這個地區原本很冷,例如一個陡坡上面的溫度,山上冷,下面暖。但在冰消期溫度上升以後,原來低海拔的植物往上爬升,原來高山上的更往上爬,這是暖化過程的必然現象,因而在同一時間裡,森林上移了 1 千 5 百公尺。依照現在天氣來說,高度上移 1 千 5 百公尺,溫度上升攝氏8 度到 10 度,這就表示台灣陸地的溫度變化比海洋大。
於是知道:當年臺灣生物在陸地生活,經歷了一個攝氏 3 度到 10 度的溫度變化,這個變化造成生態系解體,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全球很多地方。一個生態系是由很多動植物共同依附組成的,例如A、B植物種原本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全球暖化後溫度開始上升,A植物種比較不耐熱,為追尋原來喜好,就往上或往北跑;B植物種比較耐熱,因此移植速度落後,最後出現兩種植物有部分重疊,可是依然各走各的。溫度上升後,因為各物種稟性不同、移居速率不同、適應能力不同,使得原來的生態系解體。
靜悄悄的多樣性大失血
劉平妹教授針對當年犀牛出土現場的地層花粉研究證實,早坂中國犀生存的環境原本是一個海濱草原雜林、氣候溫暖乾燥的環境,但在過去幾千年中變成以松科為主的森林。冰消期時,臺灣植生往上遷移或往北遷移,往上遷移 8 百公尺、1 千公尺換算成陸地是上千公里,也就是牠們已經離開臺 灣。
金恆鑣先生翻譯的威爾森名著《繽紛的生命》中,提到一種稱為「森地內拉型絕滅」(Centinelan Extinction)的絕滅方式。森地內拉是厄瓜多爾安地斯山脈的一個山谷地名,1978 ~ 1986 年曾出現大規模的森林開發,學者們過了 2 年以後再去,原本看到的許多動物已經不見。這件事沒人注意,也未發生血淋淋的殺戮事件,可是動物就是不見了。這種方式的絕滅稱為「靜悄悄的多樣性大失血」。
查看厄瓜多爾森林的衛星影像就會發現,森林在 40 年間減少 90%,物種消失 50%。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島嶼生物地理學 」(Island Biogeography)概念,這個概念是哈佛大學威爾森和幾個研究者發展出來的:中美洲海域由古巴一路往東南延伸,有許多面積不一樣的小島,學者們調查每個小島上的物種後發現,島上有多少生物種與這個島的面積有關。這是島嶼生物地理學中非常重要的觀念,北美洲西半部就是一個很好證明。
如果把北美洲大陸當成海洋,把美國國家公園或保育區當成陸地,這些保育區有如海洋中的島嶼,因此可以援引島嶼生物地理學概念,而實際調查後也是如此:生物消失與保育區的面積有關係,面積越大越不容易消失。另一個重要概念是:棲地的縮小或棲地的破碎化,是造成生物絕滅的重要原因。以往談生物絕滅總覺得是什麼人把生物殺了,一定要有兇手、武器,還要有很好的動機。真實情況有可能是人類的集體行動和行為使環境變化,把棲地破碎化,造成「生物多樣性大失血」。
第6次大絕滅 已經開始
環境變化是造成臺灣大型動物消失的重要因素: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草原被森林取代,氣候從比較乾燥變成比較濕潤,象群、犀牛棲息的草原雜林地大量減少,最後物種絕滅。有些生物不必吃那麼多東西,體型較小,可以適應森林環境。牠們會往山上遷移,氣候變暖時,可能有些回到中國北方,有些可能遷移到臺灣高山上成為所謂的孑遺生物。
快速的溫度上升過程,對生物來說是個很大的威脅,因為在遷徙過程中,必須在氣候變化的威脅下想辦法存活。每 10 萬年來一次的劇烈氣候變化,像一個篩子,每次篩去一些動物,有的闖過,有的闖不過,過去百萬年來就是這樣子,最後一次是一萬多年前的一次。只是這次真糟糕,人類出現了,情況更為不妙。生物學上把動物族群縮小,努力度過的艱難期稱為「瓶頸期」,瓶頸期是生物物種的危急時刻,也是演化新物種的最好契機。
古早前的臺灣海峽曾經歷過多次的「瓶頸期」,因此臺灣有很多特有的生物種,東南亞、菲律賓……也有非常多特有種。只要度過瓶頸期,就能產生當地特有種;過不了關的生物,旋即絕滅!但在瓶頸期的最後一次,人類出現,以前的關闖過了,這次不一定過得了。
更新世晚期的大絕滅,以地質時間看也不過 1 萬年左右,對地質人來說,每談一次事件總是10萬年、50 萬年,因此滅絕在地質時間上只是一瞬間。現在正進行的一瞬間絕滅是第6次大絕滅,第6次大絕滅已經開始,昨天過後已經發生,以後的問題是明天過後,是第6次大絕滅的第2章、第3章,將來完結篇怎麼寫不太知道。到底完結篇要由誰來完結呢?且聽後面的人怎麼說。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9月,441期,48 ~ 53頁
四不像(2)
中國犀(2)
智人(13)
冰河(20)
臺灣陸橋(2)
暖化(76)
演化(120)
長毛象(8)
更新世(3)
獼猴(5)
化石(51)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15
動物輸血需求爆增,如何為捐血犬貓築起健全醫療後盾?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