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無線射頻辨識與智慧聯網打造自動化世界

103/06/26 瀏覽次數 11845
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藉由無線電射頻技術,不需接觸即能自動辨識物品上的IC晶片資料(RFID Tag,無線標籤)。傳統條碼(Barcode)只能讀取單一標籤,一經印出即固定。RFID不僅一次可讀取數百個標籤,還能針對產品之生命周期重複寫入新資料,其優勢尤其便於物流清點及進出貨物。
 
智慧聯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源自 ”Ubiquitous Computing” (無所不在的運算),由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率先提出。Human Network Labs(HNL)執行董事李正明博士表示,RFID是連接實體及虛擬世界的技術,它利用無線電溝通,讓電腦偵測環境中物體的存在,進一步運算後表現適當反應,也藉此達成智慧聯網之目的。
 
李正明指出,RFID及IoT的應用範圍包羅萬象,比如生活中將冰箱內的物品貼上RFID標籤,便能根據物品種類來調整溫度;如果運用在冷氣機上,能偵測室內的人數來控制風量,或者依照人的位置變換風向。
 
除了上述之電器設備外,為因應老年社會之趨勢,以及補充醫療人員資源的不足,RFID與IoT在醫療照護領域也有其貢獻,能夠協助醫療儀器設備管理、醫療輸注液之準備及養老院的管理照護等。
 
而在零售業、農業之物流運送及軍事領域上,也能見到RFID與IoT的蹤跡。在零售業部分,它能因應商品的銷售狀況,協助管理者作即時補貨,甚至記錄客人從貨架上拿下哪些商品,推測客人的購買興趣,作為日後之經營參考。
 
此外,RFID的辨識功能可在農業產品易腐壞之條件下,針對環境狀況提供資訊,有效減少物流運送及儲藏時間,並增加展示及銷售期限;當這樣的辨識技術使用於軍事上,能在作戰時幫助辨別敵、我軍,還可提示武器設備保養。
 
李正明歸結,運用RFID與IoT的即時性反應,可清楚掌握人員、機械或是貨物,提供準確之管理及即時的經營判斷。他也強調,RFID的發展可讓企業不再被舊有的經驗法則所侷限,對於傳統產業會帶來衝擊,。
 
李正明說,他過去致力於將RFID與IoT帶入各領域的運作環境,包括農產品物流、醫療照護、公文書處理,以及人員安全定位等,都展現了其成果,在初期運作時的確具有風險,需依賴經驗的累積來改良技術,他建議使用單位應先了解期待之效益為何,再評估使用方法以滿足其需求,未來還可透過智慧軟體,創造自動管理之商業環境。他也期許RFID與IoT的應用,能為我們打造一個「智慧化世界」。(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