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沒有它人類只能活 90 天? 談蜜蜂消失之謎

103/04/16 瀏覽次數 7877
很多昆蟲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聯,包括蝴蝶、甲蟲,甚至蟑螂等;不過,這些昆蟲中對人類有巨大經濟貢獻的益蟲,非蜜蜂莫屬了!蜜蜂體型雖小,但在農業生產與生態上地位重要,有「農業之翼」的美譽。

近幾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陸續出現了蜜蜂集體失蹤、放棄蜂巢而去。到底這情況對人類會產生多大的威脅呢?讓我們慢慢抽絲剝繭找出真相。

人類除了使用蜜蜂的各種周邊產品(如蜂蜜、蜂膠、蜂花粉、蜂王乳)外,與人類息息相關的作物中,包括大豆、玉米、許多蔬菜及水果,約有八成是依靠蜜蜂授粉,因此,若說「沒有蜜蜂就沒有糧食」,應不為過。

有人更提出「少了蜜蜂,人類只有 90 天能活。」的理論,甚至還傳出愛因斯坦也曾預言:「蜜蜂消失了,人類只能活四年。」雖然後來負責編輯出版愛因斯坦論文集的 Alice Calaprice 否認這件事,但無可否認的是蜜蜂的重要性,以至於蜜蜂神秘消失的議題引發了世界各領域人士的關切。

這種蜜蜂神秘消失的現象叫作蜂群衰竭失調症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 CCD),蜜蜂離奇失蹤,蜂巢中只剩蜂后、幼蟲及少量內勤的工蜂。造成 CCD 的原因眾說紛紜,可能的幾項包括營養失調、氣候變遷、電磁波、蜜蜂本身的病蟲害、農藥等。

雖然目前對於到底是單一因子或是多重因子造成 CCD 仍值得討論,但這一、兩年來矛頭逐漸指向益達胺與可尼丁這類新型農藥。它們已被證實會使蜜蜂的學習行為、記憶力及溝通力下降,甚至失去方向感,簡而言之就是蜜蜂「變笨」了──出去採蜜後卻回不了家,回家後也無法與巢中同伴溝通食物位置!這樣一來,蜂巢中個體數急速降低,找尋食物效率降低導致巢中食物嚴重短缺,最後只能走上滅巢一途。

平常看蜜蜂在花叢間飛來飛去,很多人會覺得很逗趣、很可愛。有沒有想過當再也看不到蜜蜂的時候,是什麼感覺?臺灣的情況雖不如歐美等國嚴重,不過據去年的報導,我國的蜂蜜減產五成、蜜蜂族群也少掉一半,而 88% 蜜蜂所採來的花粉也有農藥殘留,這些數據應讓我們有一點危機意識:透過改善蜂群管理、調整減少農藥使用、發展出整合防治蜜蜂病蟲害的方式,維持蜂群的強勢與健康,別讓歐美等國的案例在臺灣重演。(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