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為了蛙鳴、為了土地、為了健康、為了孩子——與自然共生的永續農業

113/05/29 瀏覽次數 4701

上一次你聽到蛙叫聲是什麼時候呢?

如果你家住在郊區,應該會有印象,從前,夏天的夜晚,伴著你睡覺的不是引擎聲、喇叭聲、車流聲,而是窗外有青蛙,它們嘓嘓地唱歌一整晚,你就這樣沉沉睡著。

但是,某一天開始,你突然發現夏天的晚上過分安靜——蛙鳴聲呢?再來,家後面的水田變成新建案,人口遷居進來,引擎聲、喇叭聲、車流聲就這麼取而代之。

如果你家住在嘉南平原的竹林附近,你可能會有更深刻的體驗。

有機耕種的水稻田,田埂上多樣的植被,提供了多樣生物棲息地

有機耕種的水稻田,田埂上多樣的植被,提供了多樣生物棲息地。圖片來源:陳榮宗研究員提供

 

一度瀕危的諸羅樹蛙,因為永續農業而恢復生態

臺灣的蛙類多達 35 種,光是特有種的比例,就高達了三成七。也就是說,在 3 隻不同的青蛙裡頭,就至少有 1 隻青蛙,是只有臺灣這塊島嶼,才見得到的特有種。

其中,翠綠外衣白肚皮的諸羅樹蛙是二級保育類動物,牠的家就在雲嘉南一帶的麻竹林、水田裡,跟人類的農耕活動息息相關。諸羅樹蛙白天趴在竹子樹上,產卵時則會下到地面,在農耕地的積水處產卵。

然而,為了讓竹筍更多產,不少農地採用慣行農法,透過噴灑農藥、機械翻耕,減少竹筍耗損率、增加耕種速度、提高產量,但與此同時,諸羅樹蛙的棲地快速減少,幾乎瀕危。

還好,隨著永續農業的提倡,以土地為生的農人們也逐漸明白,農場不只是生產的地方,更是許多生物的家。截至 112 年,共有 24 位農友,36 處田區,共 12.5 公頃的土地取得了諸羅樹蛙友善標章。在這些田地裡,農友與諸羅樹蛙共生,以保育諸羅樹蛙的角度管理竹林,種植出安全、好吃、且同時與諸羅樹蛙共生的竹筍。

那麼,永續農業到底是什麼呢?細說永續農業前,我們需要先瞭解一下目前的慣行農法。

 

慣行農法:肥料與農業對環境的影響

所謂的慣行農法,是目前最常見的農法,會以提高產量為優先目標。因此,常見的做法是噴灑農藥防病蟲害、施化學肥料供給營養,藉由科學化的方式,提高作物產量。為了規模經濟,也常可以看到,在同一片土地上,種植同一種的作物,例如,整片的玉米田。

不過,慣行農法在短期提高產量的同時,也帶來了長期的影響。

「大概民國五、六十年開始,一直到八零年代、九零年代,臺灣的農地用了很多農藥跟化肥。」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陳榮宗研究員進一步說明,環境本身就是一個生態鏈、是一個食物鏈,當人們認定的害蟲沒有了,相對的其他生物也不會存在在田地裡,而沒有了生物鏈的農田,農夫們就不得不依賴更多的化肥耕種。

當農藥噴多了,原本棲居在田野裡的生物們沒有地方可住,田裡原有的生態就被改變。除此之外,種植單一作物,也代表著環境中生物多樣性大大減少,抵禦各類型災害的能力隨之降低,當災害一來,田地沒有自行復原的能力,只能用更多的農藥處置。而當我們依賴化學肥料給予作物生長養分,養分通常只集中某幾種如氮、磷、鉀等的微礦物,並沒有提供給其他微生物的養分,慢慢地微生物消失了,久而久之,土地就會慢慢硬化或酸化,有機質變得很少,土壤底下也逐漸沒有生物存在,土地變得很不平衡。再嚴重點,可能再也長不出作物來。

 

兼顧環境與收穫的友善農法

但土地並不是免洗筷,用完了,丟掉再拿新的就好。況且,珍貴生態一經破壞,有些就再也回不來。人們要如何在收穫農作同時,兼顧生物多樣性、涵養水資源、健全生態系統呢?

「永續農法」應運而生。

所謂的永續是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顧及後代生存居住的環境。比如有機農法等耕種方式,在收穫農作物同時,也顧及環境的共生,下文統稱這些農法為「友善農法」。實踐友善農法的農人們,在耕種同時,也維護地力、保護環境。

到友善農法的田裡,你可能會發現,一片小小的田,裡面竟然有好多種作物。

 

農場上方依地形營造的生態池

農場上方依地形營造的生態池,大大地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陳榮宗研究員提供

 

陳榮宗研究員分享,「如果一個農地裡面,有水稻田、有蔬菜、葉菜類、有果樹,有不同的作物,就有所謂高異質性。如果它的周遭又陪伴著一些生態池、雜木林或其他的植被、灌木林等等,環境就更複雜。多元複雜的環境,生物多樣性便會比較高,因為不同種的生物們,可以生存的環境變多了。」

生物多樣性高的農地,裡頭生物種類多,生產者、一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達成生態平衡。

陳榮宗研究員表示生態平衡的農地,就像機能齊備的城市,因此,當災害來臨時,這塊農地,便具有更好的氣候災害抵禦能力,若以人體來比喻,也可以說它的免疫系統更好、更不會「重病難癒」。

臺灣的友善農業發展,從 10 年前的總耕種面積 1%,到如今的總耕種面積 2%,從比例上來講雖然不多,但也確實有了翻倍的進步。

我們想像,當一大片慣行農法的耕地中,出現了一塊友善農法的農地,上頭具有高生物多樣性,就像是沙漠中的綠洲。

 

生態廊道串連農地,讓生態系更有韌性

不過,友善農法的農地規模,即使能夠自給自足、具有氣候災害抵禦的能力,但是,如果有更龐大的災害,例如一場大火、嚴重的病蟲害襲來,佔地不廣的友善農地規模不夠大、附近又常被慣行農法農地包圍,這些農地上的生物,又該怎麼逃?逃往哪裡去?

可能的緩解方案,便是生態廊道。

「生態廊道,是一個自然或人為營造的動物路徑,讓生物可以移動、交流、遷徙。」不只可以作為生物遇到大災禍的避難通道,陳榮宗研究員進一步舉例,當 A、B 兩個農場,存在著同一物種的兩個不同族群,會因為有了生態廊道,不被侷限於原生的農地之中,可以疏通有無、基因交流,防止過度近親繁殖,族群因此不會被隔離與窄化,可以更健康。

 

全世界最嚴格的有機認證在臺灣

而當談及消費者的選擇,除了友善農法的商品外,大家更熟悉的應該是有機農產品。相較於友善農法的自主實行,有機農產品則受到國家有機驗證法令的規範。在英國、美國,他們認為環境的污染值,很容易來自於周邊的慣行,因此對於農藥殘留有容許量。而臺灣的有機法令要求則更加嚴格,除了必須經過政府查驗證外,所檢驗出的作物更必須完全無農藥殘留。

「臺灣有機農友、友善農友是一級棒。全世界的農友,沒有比他們厲害的。」陳榮宗研究員分享,如果是從慣行要轉到有機或友善的農地,對農民來說,得經歷一大段陣痛期。一開始,產量至少會減少到一半、甚至僅剩兩到三成,如果農產品的價格還維持原樣,那麼農民的生活便會非常難以堅持。不過,由於種植方式不噴灑農藥、不施化肥,農產品的風味跟營養,將會相當不錯。

除了農作物的營養跟風味之外,更重要的,在極端天氣事件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施行永續農法的田地,更有生態層面的價值。人們都有接觸大自然的需求,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進行休閒活動,我們也可以因此更健康。

諸羅樹蛙的家,也是許許多多其他生物的家,不懂得咆哮的牠們,亟須人類的關注。當我們守護牠們繼續在樹上嘓嘓唱歌,其實也守護了我們能在某個夏夜,告訴孩子,這美好聲音來自何處的機會。

 

資料來源
  1. 採訪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陳榮宗研究員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