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從傳遞科學知識到傳遞科學精神─林宣安老師

102/12/09 瀏覽次數 8955
科學知識的傳遞每位老師都在做,但能把科學的思考方法和學習態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的老師很少,而這兩者卻是最能幫助學生日後人生的要素。在台中市長億高中國中部教理化的林宣安老師,便從他超過15年的教學經歷中,引導學生將科學的素養內化,融入到日常生活裡。
 
從傳遞科學知識出發
 
林老師十幾年的教學生涯,起初也是從課本的教材和實驗教起,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動手作實驗。不過,他漸漸發現,實驗固然重要,但學生的屬性不盡相同,有些學生就是非常不喜歡動手。三年前在他們學校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一位成績很好的女學生,非常不喜歡實驗課,但對文字方面的工作就很感興趣。在和她當面溝通,了解她的想法後,林老師覺得他不應該強迫學生做她很厭惡的事,而應該順著學生的屬性推她一把。
 
「就像現在科學家也分為實驗家和理論家,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動手作實驗,」林老師說:「每位學生的屬性不同,因此差異化教學很重要,不應該以老師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學生學什麼,強迫他學自己痛恨的事反而是一種扼殺。很多教學方式我們也在調整,遇到不同的孩子,希望教他的東西是適合他的。」
 
歷經低潮後的蛻變
 
林老師在國內科教界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教師,曾獲得無數教學獎項,如教育部的「2012年全國能源科技教案設計競賽」第1名,和「2010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物理教育傑出貢獻獎」等,但這些殊榮的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掙扎和努力。
 
約十年前,林老師曾有過一段教學低潮期,那時候的他發現自己在教學上遇到了瓶頸,對於教書感到前所未有的疲乏,甚至考慮是否應該再念個研究所,然後轉行。
 
不過,從國中就和林老師相識的妻子非常了解他,一句話就將他點醒:「其實你是喜歡教書的,只是你忘記了教書的感動。」這讓他認真地反思,並且嘗試去追尋那份失去的感動。
 
其中的轉捩點,是2003年他參加了「第六屆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遇到了很多他當時戲稱為「傻子」的老師,對於新式教學充滿了熱忱,無怨無悔地奉獻,還自掏腰包製作教具。
 
從那場會議回來後,他重新檢視自己的教學,並且發現他忘了最初讓他喜歡科學的原點,就是《百戰天龍》電視影集裡的主角馬蓋先的啓發。影集裡的馬蓋先,把身邊的東西組合起來,變成一個新的器具。此後,他便開始嘗試手作教具,並和其他老師同好分享。
 
2005年,他在中山大學的研討會中發表作品。後來還有一些作品獲得國科會的補助,在科博館展出。林老師說當時獲得這麼大的機關肯定,非常受到鼓勵,漸漸就有更多的機會去推廣手作教具和教學,並且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師。
 
分享與推廣
 
林老師很慶幸能有這樣的機緣,「走這條道路需要有伴,不然我很快又會回到以前那個惶恐的情況。」他也開始撰文,投稿《科學月刊》和《科學研習》,把教學心得無私地分享出去,幫助其他正面臨像自己曾面臨過一樣低潮的老師。
 
在累積了數十篇文章後,科教館主動幫他出了一本書—《人類文明的推手》。利用故事和實驗來串連電學的發展史,因為小朋友都喜歡聽故事,所以說故事是一個很好的傳授知識的方法。
 
林老師除了在校任教,也在台中國教輔導團和中央輔導團各擔任了11年與3年的輔導員,到各校去宣導中央的教育政策。不過,他說這樣「由上而下」的方式,往往沒有「由下而上」的社群力量來得有號召力。
 
尤其以他二年前加入的「科學創意社群」來說,全都是站在教育最前線的老師自動自發地參與和運作,「一封電子郵件發出去可以號召一兩百位老師參與活動」,比起輔導團以發公文的召集方式,似乎要來得有力一些。這讓林老師深深覺得,要跟最前線的老師一起合作,才能有效推動教育改革。
 
自然解說團
 
近幾年,林老師對於科學教育有更深的體悟,他希望科學教育不只是在傳授科學知識,還要將科學的核心,即科學的思考方法和科學的態度,直接傳遞給學生,即使他們未來不從事科學工作,也能利用來自科學的啓示,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以這個理念為核心,他在長億高中成立了「自然解說團」,這是一個學校的「地下組織」,「我們甚至連社團都不是」,林老師說「所有的孩子都是自願參加的,除了自我學習,沒有任何壓力與目的」。活動內容就是學習如何將台中石岡水壩與大安溪大峽谷的相關訊息,清楚地講給他人了解。「在這個訓練的過程中,孩子學習到很多不是知識的東西,而是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然後真的用出來。」
 
林老師創立這個解說團至今,已邁入了第4個年頭,而很令他驚訝的是,社團成員中有許多是社會組的學生。曾經詢問過同學,他們說科學知識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在於把它實際運用出來。
 
林老師表示他希望同學們學到互助,在這個團隊裡沒有人可以單獨完成一件事,大家需要互相幫助,「把同伴推上去,才是你的成就!」這跟一般在教室裡的學習模式不一樣。現在,二年級的團員當老師,教一年級的新生當解說員,而三年級的團員則退為指導員。
 
林老師強調:「解說只是個手段,不是目的。重點在於科學的思考方法和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很重要,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老師教你什麼就學什麼,這樣以後在社會上工作只能當一個操作員。」
 
以一位剛上大學,也是第1屆解說團隊長為例,他在大學念國際貿易,和自然科學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他說在解說團中,可以訓練他最有興趣的領導才能,而在其他社團中的學生多半各自為政,或是競爭關係較強烈,沒有機會做這樣的事情。此外,他也得到更多規劃社團營運、團隊溝通與合作的經驗。
 
然而為什麼一位教理化的老師,會帶領一個由不同學科背景的孩子所組成的社團呢?林老師說:「 科學是有邏輯,比起社會科學來說,更容易模組化,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 曾經經歷過那個低潮,對我來說是一堂很重要的課,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對教書感到疲憊,所以現在能做的就要去做。」
 
從科學知識的傳遞,深入到科學思考的推廣,尤其強調明辨是非的邏輯思考,近幾年來林老師對於教育的目標有新的轉化。他希望未來能夠整合中央和地方輔導團的資源與社群的號召力,並配合大學研討會的學術內容,將教育改革確實地推廣出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