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從傳遞科學知識到傳遞科學精神─林宣安老師
102/12/09
瀏覽次數
8718
劉辰岫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科學知識的傳遞每位老師都在做,但能把科學的思考方法和學習態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的老師很少,而這兩者卻是最能幫助學生日後人生的要素。在台中市長億高中國中部教理化的林宣安老師,便從他超過15年的教學經歷中,引導學生將科學的素養內化,融入到日常生活裡。
從傳遞科學知識出發
林老師十幾年的教學生涯,起初也是從課本的教材和實驗教起,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動手作實驗。不過,他漸漸發現,實驗固然重要,但學生的屬性不盡相同,有些學生就是非常不喜歡動手。三年前在他們學校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一位成績很好的女學生,非常不喜歡實驗課,但對文字方面的工作就很感興趣。在和她當面溝通,了解她的想法後,林老師覺得他不應該強迫學生做她很厭惡的事,而應該順著學生的屬性推她一把。
「就像現在科學家也分為實驗家和理論家,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動手作實驗,」林老師說:「每位學生的屬性不同,因此差異化教學很重要,不應該以老師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學生學什麼,強迫他學自己痛恨的事反而是一種扼殺。很多教學方式我們也在調整,遇到不同的孩子,希望教他的東西是適合他的。」
歷經低潮後的蛻變
林老師在國內科教界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教師,曾獲得無數教學獎項,如教育部的「2012年全國能源科技教案設計競賽」第1名,和「2010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物理教育傑出貢獻獎」等,但這些殊榮的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掙扎和努力。
約十年前,林老師曾有過一段教學低潮期,那時候的他發現自己在教學上遇到了瓶頸,對於教書感到前所未有的疲乏,甚至考慮是否應該再念個研究所,然後轉行。
不過,從國中就和林老師相識的妻子非常了解他,一句話就將他點醒:「其實你是喜歡教書的,只是你忘記了教書的感動。」這讓他認真地反思,並且嘗試去追尋那份失去的感動。
其中的轉捩點,是2003年他參加了「第六屆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遇到了很多他當時戲稱為「傻子」的老師,對於新式教學充滿了熱忱,無怨無悔地奉獻,還自掏腰包製作教具。
從那場會議回來後,他重新檢視自己的教學,並且發現他忘了最初讓他喜歡科學的原點,就是《百戰天龍》電視影集裡的主角馬蓋先的啓發。影集裡的馬蓋先,把身邊的東西組合起來,變成一個新的器具。此後,他便開始嘗試手作教具,並和其他老師同好分享。
2005年,他在中山大學的研討會中發表作品。後來還有一些作品獲得國科會的補助,在科博館展出。林老師說當時獲得這麼大的機關肯定,非常受到鼓勵,漸漸就有更多的機會去推廣手作教具和教學,並且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師。
分享與推廣
林老師很慶幸能有這樣的機緣,「走這條道路需要有伴,不然我很快又會回到以前那個惶恐的情況。」他也開始撰文,投稿《科學月刊》和《科學研習》,把教學心得無私地分享出去,幫助其他正面臨像自己曾面臨過一樣低潮的老師。
在累積了數十篇文章後,科教館主動幫他出了一本書—《人類文明的推手》。利用故事和實驗來串連電學的發展史,因為小朋友都喜歡聽故事,所以說故事是一個很好的傳授知識的方法。
林老師除了在校任教,也在台中國教輔導團和中央輔導團各擔任了11年與3年的輔導員,到各校去宣導中央的教育政策。不過,他說這樣「由上而下」的方式,往往沒有「由下而上」的社群力量來得有號召力。
尤其以他二年前加入的「科學創意社群」來說,全都是站在教育最前線的老師自動自發地參與和運作,「一封電子郵件發出去可以號召一兩百位老師參與活動」,比起輔導團以發公文的召集方式,似乎要來得有力一些。這讓林老師深深覺得,要跟最前線的老師一起合作,才能有效推動教育改革。
自然解說團
近幾年,林老師對於科學教育有更深的體悟,他希望科學教育不只是在傳授科學知識,還要將科學的核心,即科學的思考方法和科學的態度,直接傳遞給學生,即使他們未來不從事科學工作,也能利用來自科學的啓示,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以這個理念為核心,他在長億高中成立了「自然解說團」,這是一個學校的「地下組織」,「我們甚至連社團都不是」,林老師說「所有的孩子都是自願參加的,除了自我學習,沒有任何壓力與目的」。活動內容就是學習如何將台中石岡水壩與大安溪大峽谷的相關訊息,清楚地講給他人了解。「在這個訓練的過程中,孩子學習到很多不是知識的東西,而是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然後真的用出來。」
林老師創立這個解說團至今,已邁入了第4個年頭,而很令他驚訝的是,社團成員中有許多是社會組的學生。曾經詢問過同學,他們說科學知識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在於把它實際運用出來。
林老師表示他希望同學們學到互助,在這個團隊裡沒有人可以單獨完成一件事,大家需要互相幫助,「把同伴推上去,才是你的成就!」這跟一般在教室裡的學習模式不一樣。現在,二年級的團員當老師,教一年級的新生當解說員,而三年級的團員則退為指導員。
林老師強調:「解說只是個手段,不是目的。重點在於科學的思考方法和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很重要,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老師教你什麼就學什麼,這樣以後在社會上工作只能當一個操作員。」
以一位剛上大學,也是第1屆解說團隊長為例,他在大學念國際貿易,和自然科學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他說在解說團中,可以訓練他最有興趣的領導才能,而在其他社團中的學生多半各自為政,或是競爭關係較強烈,沒有機會做這樣的事情。此外,他也得到更多規劃社團營運、團隊溝通與合作的經驗。
然而為什麼一位教理化的老師,會帶領一個由不同學科背景的孩子所組成的社團呢?林老師說:「 科學是有邏輯,比起社會科學來說,更容易模組化,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 曾經經歷過那個低潮,對我來說是一堂很重要的課,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對教書感到疲憊,所以現在能做的就要去做。」
從科學知識的傳遞,深入到科學思考的推廣,尤其強調明辨是非的邏輯思考,近幾年來林老師對於教育的目標有新的轉化。他希望未來能夠整合中央和地方輔導團的資源與社群的號召力,並配合大學研討會的學術內容,將教育改革確實地推廣出去。
教育(56)
推薦文章
112/06/02
乾溼分離──氣候變遷對極端降水的影響
劉詠鯤
|
科技魅癮
儲存書籤
112/05/31
AI 讓機器人除了聊天還能採水果!專訪大葉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黃登淵教授
陳亭瑋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1/12/30
人工智慧於飛行載具上的應用:無人機、民航機發展重點有何不同?
盧奕昕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1/12/30
克服家禽基因轉殖技術難關,興大研發新興育種技術平台開發新禽畜品種
陳亭瑋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