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警訊浮現,歐洲森林儲碳速率不如以往

102/10/18 瀏覽次數 11368
2013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出版最新的第五版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在極高的信心水準下,指出人類需要為大氣中與日俱增的溫室氣體負責。2013年5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指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逼近400ppm,大氣中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絕大多數需仰賴自然界移除。然而,8月一篇刊登於《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的研究指出,歐洲部分地區的森林隨時間成長開始進入成熟或老化階段,將無法再繼續接收更多大氣中的碳。
 
為了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僅靠減少碳排放是不夠的,因為大氣中的碳還是持續增加,所以需要仰賴增加碳匯(carbon sink)與碳封存技術等手段,將碳從大氣中移除。碳匯一般的意義,指的是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與機制,碳匯固定碳的量必定大於其排放量,相對的,碳源(carbon source)則是指碳排放量大於碳吸收量。在自然環境中,海洋、森林、草原、土壤等都是主要的碳匯,而森林在陸地更是位居要角,是陸地最重要的碳匯,故造林可說是人類移除大氣中的碳最有效的手段。
 
在經歷數個世紀的砍伐與面積縮減後,歐洲的森林在1950年代開始受到保護,今日看起來或許是北半球植被復育的最佳案例。在2011年發布的《歐洲森林狀況報告》(State of Europe's Forest)中估計,歐洲陸地森林覆蓋率高達50%,每年吸收約10%的歐洲溫室氣體。持續成長的森林或許可視為能長久經營的碳匯,但是這些儲藏室已經有跡象顯示空間快用完了。
 
研究指出三個歐洲森林固碳能力正趨於飽和的警訊:第一是樹木的成長速率放緩,表示森林已經過了快速成長的階段,無法再像過去數十年大量儲存碳;二是土地使用強度增加,造成的砍伐與碳的釋放;三是隨著森林老化,面對自然事件將更加脆弱,更容易因為野火、風暴與病蟲害等因素而死亡,繼而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隨著森林逐漸成長,生態系統自然會達到碳循環的動態平衡,不過這個平衡仍會受到森林的管理方式而有所變動,包括樹種的選擇、樹齡的分布、收穫的數量與方式等等。故歐洲國家當務之急是重新檢視森林管理政策,尤其需要建立跨國的森林管理制度,並依照各國不同的森林生態因地制宜,才能有效延長森林碳匯功能。(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