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花花世界:菊花的品種改良–從雜交育種到生物技術之應用
91/09/05
瀏覽次數
14067
黃勝忠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許謙信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菊花學名為
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
,為菊科,而菊屬約有一百至二百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於北半球之亞洲及歐洲大陸,少部分種類分布於南非。
菊花原產於中國,是我國傳統名花之一,已有三千年栽培歷史。後來傳到日本,於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十九世紀傳到美洲。近代由於歐美及日本仍不斷改良、選育菊花品種,除積極從世界各地引進菊花品種為種原,採用傳統雜交育種外,又利用誘變育種、基因轉殖等新技術,因此新品種不斷出現,數量遽增,目前巳達幾千種。由於育種技術的進步,以及對菊花生態習性的了解,和栽培技術不斷的研究改進,菊花已由傳統栽培,逐漸轉變為利用設施或溫室的精緻栽培。
菊花是歐美國家三大花卉之一,在臺灣及日本則為最重要切花花卉作物。菊花所以成為經濟栽培花卉,原因是菊花切花瓶插壽命長,其花色、花型多且變化大,容易進行產期調節,又可以全年栽培。菊花除了切花外,尚可做為盆花或花壇植物,是利用範圍相當廣泛的花卉。
菊花為臺灣地區歷年來栽培面積最大的切花作物,有1,600公頃,年產量達三億餘支。除供應國內市場外,亦外銷日本、香港及東南亞等地,並曾有一年數千萬支之外銷實績。雖然目前本省菊花栽培品種琳瑯滿目,但均為國外引進,尚無針對臺灣亞熱帶氣候栽培的優良品種育成,以致近年來在國際強大競爭壓力下,出口量日趨衰退。近年來,品種專利漸受重視,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業邁入國際化之際,為使我國菊花產業得以永續發展,育成本土性之菊花新品種為當務之急。
生長與開花習性
菊花經雜交育種選拔的結果,以在秋冬季開花的秋菊為主。除了具有耐熱或耐寒性的特殊品種外,多數品種的生長適溫為攝氏10至30度之間。在自然界中,菊花因季節氣候的變化,會有不同的生長形態,如在開花後進入冬季低溫氣候時,菊花會形成叢生狀態,而經低溫春化作用打破休眠後進入幼年期,其節間伸長、葉數漸多,然後進入感光期,此時菊花即可用日長控制調節花芽分化以至開花,若維持長日狀態,則不會開花或延遲開花。
菊花屬短日植物,於日照時間漸短的秋冬季,在自然條件下會行花芽分化及開花。商業栽培上常利用菊花此種開花習性,於夜間進行人工電照,抑制花芽形成,延遲開花;或以黑幕遮光進行短日處理,提早開花期,達成全年栽培的目的。但臺灣因夏季炎熱,並無短日處理之栽培模式。
溫度及日長除了會影響菊花的開花習性外,也會影響開花日數的長短、花型、花序等性狀,現在栽培的菊花是經多年多種親本雜交育種而來,生育所需氣溫與日長條件殊多不同,需做田間觀察試驗,才能了解其生長與開花習性。
臺灣的菊花品種,多由農民自行引進種植,依對光週反應之不同,如短日時間只要六至十一週,花朵就能盛開者屬早生品種;如需短日十二至十五週的品種則為晚生品種;一般商業性栽培品種以九至十一週為主。
由於菊花產業的育苗作業及栽培技術已漸臻成熟,並可採用多樣化的品種輪替,達到週年栽培生產以供應消費所需。可是多年來臺灣地區所種植的菊花品種均由國外引進,缺乏自有適地適栽的優良品種,且近年來國際間對農業智慧財產權及新品種權益的保護日益重視,未來國外新品種的取得,將日趨嚴苛。有鑑於此,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近年來積極投入菊花新品種的研發工作,除以優良親本進行傳統雜交育種外,並利用放射線進行誘變育種,增加遺傳變異性,同時進行外來基因轉殖,以開發新品種。
新品種開發
菊花新品種育成有多種途徑,如傳統雜交育種、自然芽條變異之選拔、利用放射線或化學藥劑誘變育種、進行體細胞變異、原生質體培養及利用生物技術基因轉殖等。由於菊花是世界三大切花之一,為要掌握此廣大市場先機,各研究機關及育種公司莫不卯足全力,進行開發菊花新品種。
傳統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是選取親本雜交以組合不同基因型最基本的方法,為菊花改良使用最廣泛的育種方法。菊花雜交育種常需培育大量的後代,以增加選獲結合雙親最優良性狀後代的機會。雜交親本之一為欲改良親本,另一是具有改良親本所缺乏之優良性狀,親本之選擇原則為:符合目標花型之親本;符合目標花色之親本;開花期是屬早生或晚生,早生品種之後代通常產生較多早生後代,晚生品種大多數產生中間型後代,部分為早生及部分晚生後代;花瓣型與花瓣數,雙親花瓣數均少的品種,其後代花瓣數大多較少,欲選重瓣花,則至少有一親本須為重瓣花品種。
例如,適合週年栽培的菊花品種,應具備盡可能接近理想遺傳型的性狀:於營養生長期具有強頂芽優勢;頂芽及側芽於短日時能立即且快速地分化花芽;於長日條件下具有高葉片分化率與葉片數;節間長,且於短日環境中節間伸長快速;於短日下花芽發育極快速,花梗適當伸展;對溫度鈍感反應,即在高於或低於攝氏15.6度時,稍微或不會延遲開花;插穗易發根,並可耐至少十天之低溫貯藏;花莖及花梗強度強、吸水性佳;具有大而水平展開的葉片;粉紅色花;同品種具生長整齊性,於栽培時植株間互相競爭性低。
首次選拔非常重要,除表現較佳之幼苗保留外,其餘均應捨棄,以避免後續龐大的人力物力支出。因此,早期選拔的誤判可能導致優良基因型的遺失,通常需要同時種植一些固定品種以供比較。而影響選拔的因素有:環境因素、重複數、畦邊效應、植株競爭、種植密度等。
於菊花雜交後裔選拔方面,質量的性狀是呈非連續變異,受環境變異影響較小,個體選拔效果較高。數量的性狀係呈連續變異,受環境變異影響較大,常由多對遺傳因子數控制同一性狀,且在單一因子中又有微效因子之作用,故選拔效果不高。需以性狀的遺傳力作為選拔之依據,性狀遺傳力大的個體選拔效果大。
在雜交育種方面,為要育成適合亞熱帶地區日長、溫濕度之特性,可保持採收後新鮮度及品質,以及可耐貯運的品種,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經初選百餘個雜交優良後代,進行週年栽培及開花習性調查,並複選出四個優良秋冬品系,於一九九八年冬季在菊花主要產地進行區域試作。初步調查評估發現,大白色花94180品系之葉型、花型及色澤等,頗具日本市場發展潛力,將進行後續區域及品種比較試驗,可望於近年內陸續建立國內自有菊花品種。
誘變育種
營養繁殖作物利用誘變,可增加體細胞遺傳變異,具有改良品種的潛能,尤其在觀賞植物上已被廣泛應用,因為所誘導之任何突變體,只要具有觀賞價值者,都可直接利用,或以無性繁殖、組織培養大量繁殖利用。例如,誘變所產生的任何顏色變化,如具有商業價值,即可無性繁殖利用。誘變的主要優點是:能快速獲得植物體細胞變異,雖然亦可能造成其它性狀突變,但是,針對育種者所期望之性狀加以選拔,亦可在短時間內選獲目標品種。誘變成功的個體經由營養繁殖,可成為商品化的營養系。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除進行菊花的傳統雜交育種外,亦進行誘變育種,開發花卉新品種。自一九八○年代起,菊花的放射線誘變育種,即陸續有多位學者進行研究,並選拔出體細胞變異品系。菊花一般以插穗無性繁殖,利用
γ
射線照射花芽分化中之菊花成株,可誘變出花色或花瓣變異的突變體。體細胞變異常在花瓣上顯現,易為肉眼觀察,而利用顏色突變花瓣進行組織培養,可以誘發不定芽,獲得非鑲嵌體之植株,然後進行田間觀察及比較試驗,選拔出合於育種目標的品種。如果利用菊花幼苗進行γ射線照射1,000雷得(rad 為輻射吸收劑量的單位)後,誘導產生突變芽體,以致產生突變枝條,產生不同顏色之突變花,此種異常花易為肉眼觀察,然後利用枝條營養繁殖,即可得到突變顏色的新品系。
在菊花誘變育種方面,利用菊花黃秀芳、黑心黃、荷蘭白、哈雷、桃姬、紅美人及花世界等品種,照射
γ
射線,誘導菊花產生體細胞突變,黃秀芳僅觀察到少數突變,黑心黃則未發現任何突變。突變花瓣配合組織培養技術,培養產生個體,並初選出紅美人品種有十個突變品系,桃姬品種有二個突變品系,哈雷品種有二個突變品系,進行品系觀察與評估其應用潛力。
國內菊花育種工作起步雖較晚,惟近來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已陸續建立雜交育種及誘變育種技術基礎,並已初選許多優良後裔進行品系試驗及市場評估,未來將加強多花型夏菊耐熱品系、冬菊低溫鈍感品系及多樣化新花色品系之選育,以育成適合臺灣氣候之自有品種,同時,建立臺灣菊花育種及品種檢定制度。
植物細胞、組織或器官培養屬生物技術領域,可應用於園藝作物的改變或繁殖,尤其在遺傳特性的改變或一些突變種優良性狀的篩選、維持與增殖。植物組織培養是將植物體的一小塊組織,在無菌狀況下,置於培養基上或培養液中培養,這塊組織稱為培植體。培植體最好是屬於外皮層或分裂組織,能無限分裂生長細胞。植物細胞發育,其培養基需要含有一些植物生長荷爾蒙,其條件依不同植物與植株部位的組織而異。
基因轉殖的主要目的為克服傳統育種方法的困難,例如,無法用雜交方法育種或種原中無目標基因,且目標基因具商業價值。菊花蟲害嚴重,生育期中使用很多的農藥,而且外銷菊花不能被檢測出含蟲卵,因此,利用基因轉殖方法可獲得抗蟲植株。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2年3月,351期,18 ~ 23頁
基因轉殖(14)
雜交育種(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30
從樣本到全貌,估算森林中藏著多少「隱形生物」?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5/30
來到臺灣百萬年,山脈與冰河怎麼形塑紅圓翅鍬形蟲的DNA分歧和混血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外掛每年害遊戲公司損失290億,這場戰爭該怎麼打?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