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科學不只有在教室談 黃俊儒從流行文化找科學與大眾的共鳴

109/08/31 瀏覽次數 2897
「同學知道微波爐為什麼可以加熱食物嗎?」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回憶起甫在大學通識課任教時,對著一群非理工科的學生說明微波爐原理,講得眉飛色舞,預期帶來一場物理知識的饗宴。

突然間一位同學舉手說:「知不知道原理有差嗎?老師,你們家的微波爐壞掉還不是送全國電子!」他這才頓悟,原來教室內的科學課有時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致,更難以回應生活及學科學的意義。
 
原來教室內的科學課有時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致。(圖/fatcat11繪)原來教室內的科學課有時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致。(圖/fatcat11繪)
 
從生活裡找科學素材

然而,科學真的很無用嗎?其實不然,有太多公共議題與科學應用息息相關,無論是核能發電、新冠肺炎篩檢及PM2.5減量,若人們連這些科學詞彙都沒聽過,怎麼有能力評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社會風險,更遑論實質做好公民決策呢?

黃俊儒認為,當科學與升學工具結合,造成科學素養推廣的困境,更需要透過科學傳播的方式來另闢新徑,推廣非教室裡制式科學教育場景來學習,如:博物館、科普雜誌,甚至是電影、電視、音樂等流行文化,都是很好的學校素材,能夠拉近民眾與科學的距離。
 
致力科學傳播的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圖/簡克志攝)致力科學傳播的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圖/簡克志攝)
 
「別把科學看得這麼硬」,黃俊儒表示,大眾應先從能「談科學」開始。他引用義大利科學傳播學者Bucchi的「邊界物件」(boundary object)概念,來說明流行文化在科學傳播所扮演的角色:流行文化中所出現的科學詞彙就像「邊界物件」,一般民眾看鄉土劇知道「DNA」可確認生父,生物學家理解的是DNA結構概念,大家各自建構出詞彙對自己的意義;儘管雙方對DNA的闡釋不同,但當大家都對這個詞彙有印象時,就具有與其他領域溝通的基礎,也讓DNA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未來有機會深化相關的領域知識。

臺灣必須增加好科學的戲劇內容

為了了解科學如何進入到人們的生活,黃俊儒進行一系列臺灣流行文化與科學傳播的研究,其中一個研究計畫為分析臺灣自製的醫療節目如何談科學。首先,他將科學節目依據科學事實的程度及闡述科學的方式分為四大類,一是「好科學的故事文」,就是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傳達好的科學事實,如:《麻醉風暴》屬於此類;二是「好科學的說明文」,藉由解釋及說明的方式來傳達好的科學概念,多為科技部補助的影片,如2019年獲得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的《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三是「壞科學的說明文」,以說明文方式講述錯誤或偽科學的談話性節目;四則為「壞科學的故事文」,透過講故事的方式滲透一些錯誤和無根據的科學觀念,常見於缺乏考據的偶像劇或鄉土劇。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官方片段截圖,節目結合科學與人文,深入探討科技社會議題,第二集「遲來的正義─RCA事件」,將臺灣史上最大工傷案的脈絡呈現給觀眾。(圖/https://youtu.be/7SF6Tcc0Ows)《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官方片段截圖,節目結合科學與人文,深入探討科技社會議題,第二集「遲來的正義─RCA事件」,將臺灣史上最大工傷案的脈絡呈現給觀眾。(圖/https://youtu.be/7SF6Tcc0Ows)
 
研究發現,醫療相關節目被歸為「壞科學的故事文」的數量最高,這類型以鄉土劇居多,其所呈顯的情境多缺乏明確之根據與考證,導致許多科學謬誤出現,如:開刀途中手術刀掉到地上,醫生在未消毒的情況繼續開;將心電圖貼片裝到患者額頭上;以及任何情況都要驗DNA。壞科學故事文不僅無助於提升科學素養,還會導致錯誤科學觀念深化。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提升大眾觀影品味著手,增加「好科學的故事文」數量。
 
公視《麻醉風暴》官方預告截圖,劇中不僅呈現正確的醫療場景,也探討醫療倫理與醫院在制度下的經營難題。(圖/https://youtu.be/oZnBYUyDp6Y)公視《麻醉風暴》官方預告截圖,劇中不僅呈現正確的醫療場景,也探討醫療倫理與醫院在制度下的經營難題。(圖/https://youtu.be/oZnBYUyDp6Y)
 
黃俊儒表示,大眾對於故事文有極高的興趣,相較課堂上所學的去脈絡化知識,電視劇的內容更貼近日常,更有機會進入人們的生活中。他進一步指出,好的影視劇本有三大功能,一是作為文化工具,類似邊界物件的概念,能夠創造與他人和社會共同討論的題材;二是當作社會工具,能夠促使人們去關心社會議題,像是日劇《產科醫鴻鳥》,就藉由婦產科醫師的工作現況,連結孩子教養與家庭支持系統等問題,值得面臨少子化困境的社會進一步省思;三為知識工具,劇中夾帶許多知識性內容,如《破案天才伽利略》就提到兇手藉由海市蜃樓、共振等現象來犯案,增加大家對領域知識的興趣。
 
《破案天才伽利略》第二季劇照,劇中將物理知識巧妙結合到推理情節當中。(圖/IMDB)《破案天才伽利略》第二季劇照,劇中將物理知識巧妙結合到推理情節當中。(圖/IMDB)
 
可惜的是,知識含金量高的大多是外國影集,臺灣的電視劇仍以愛情題材為多,但近年隨著臺劇投入資源增加,也出現許多叫好又叫座的劇本,如:《麻醉風暴》與《我們與惡的距離》。黃俊儒認為,這給予更多科學內容滲透空間,長期而言,科學有機會藉由流行文化深植臺灣生活中。

體制外的倡議走到教室內

十多年前,認為教育體制難以增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黃俊儒,從教室內走出來轉而關注科學傳播與公眾科學教育,看到流行文化給予科學另一個很棒的舞台,笑說:「此後開啟吃便當配劇,看劇做研究的快樂人生。」

去年108素養導向新課綱上路,科學傳播研究效益竟開始從課外回滲至教室內,黃俊儒所著《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的章節內容被收錄在高中國文教科書的「自學選文」單元中,他興奮地說:「那還是我女兒的課本,這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太有趣了!」

教育改革是否讓黃俊儒因此重操「科學教育」的舊業尚未確定,但肯定的是,他對於科學素養在臺灣深化更有信心,期待藉由體制內外雙管齊下的推動,未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就不會只圍繞在藍綠,更多的是觸及流行病精準快篩、精神疾病鑑定等科技社會等議題的討論,養成喜歡談科學與應用科學的態度,以此開啟更多公共對話的可能。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圖/簡克志攝)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圖/簡克志攝)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