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徐光啟的故事

108/05/06 瀏覽次數 8527

徐光啓(1562 ~ 1633)生於明嘉靖41年,卒於崇禎6年,以大學士終。35歲中舉,41歲信天主教,42歲中進士,44歲譯幾何原本,46歲推廣番薯,59歲提倡紅夷大砲,67歲率傳教士重治曆法,死後一年完成崇禎曆書,使用近300年。徐光啓是中國第一位士人天主教徒,對天主教在中國傳播影響巨大。台灣天主教有光啓社,另有三重徐匯中學紀念徐光啓,是明末實學學派的代表人物。

翻譯《幾何原本》、購買大砲、引進番薯、編修曆書、皈依天主⋯⋯攤開徐光啟的生平,會覺得他跟牛仔一樣很忙。徐光啟曾經有一段時間評價很差,被中共政權批為跟西方間諜傳教士合作的漢奸,但現在又讚他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啟究竟幹過什麼大事,他對後世又有哪些影響?

講演綱要(撰文|高英哲)

講到徐光啟這位大人物,他留給後世最大的影響,自然是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的前六卷。這部分的內容,主要是培養幾何百觀和推理能力,並建立三角幾何跟向量幾何的基礎;這差不多就是國中數學教授的範圍,所以每個在台灣接受國民教育的人,都學過他的譯作內容。有趣的是徐光啟影響後世數學教育如此深遠,他自己倒是在考場上吃了很久的鱉,在考上秀才後,連續五次考舉人沒過關;第六次能夠中舉,還得靠考官焦竑從落第的卷子中,撈出他的破格拔擢。真正的人才還是有機會在八股體制中出頭,不過既辛苦又需要一些強運,像徐光啟這樣的幸運兒著實不多。

除了翻譯《幾何原本》以外,徐光啟也做了好幾件影響當代深遠的大事。他為了鞏固邊防,透過葡萄牙人購買大砲,讓關外清軍吃了不少苦頭。為了養活明帝國龐大的人口,他也從菲律賓引入番薯,並且推廣到全國;不過充足的糧食供給養出了過多人口,間接拖垮了明朝經濟,所以這樣做的利弊得失還很難講。

徐光啟在病逝前幾年,最重要的工作是主持《崇禎曆書》的編修工作。明朝用的是郭守敬等人編修的《授時曆》,到了明朝更名為《大統曆》,用了三百多年之後,誤差愈來愈大,預報日食或月食經常不準。在皇權時代,預報日食用是很重要的工作,報了沒發生還好,沒報卻發生事情很大條,因此參考價值愈來愈低的《大統曆》,讓欽天監的官員傷透了腦筋。經常跟傳教士混在一起的徐光啟,發現傳教士的預測比欽天監準確許多,便建議崇禎應該要編修一本新曆;崇禎也同意了,最後完成的作品就是《崇禎曆書》。

徐光啟編修《崇禎曆書》的過程,其實一波三折,相當辛苦。他的編修委員會主要成員,全部都是耶穌會的傳教士,這些洋和尚雖然學問很好,甚至略懂文言文,頗能討好明代士大夫的人心,但要說他們比在職官員更懂曆算,欽天監的人反應就很大。也許是這個原因,崇禎雖然讓徐光啟成立了專門編修單位「曆局」,卻一直沒有提撥預算;編出《崇禎曆書》之後,還得經過十年,八次預測天文現象的中西較量,《崇禎曆書》皆勝出,才終於決定頒行。徐光啟為官清廉,用他自己原本就不多的錢,支付編修委員的薪水等等諸多開銷,搞到他「蓋棺之日,囊無餘貲」,還得靠御史奏請優恤,才有錢把他的棺木移回上海老家。

《崇禎曆書》內容涵蓋三角函數、正弦定理、平面跟球面幾何,是中國曆書第一次引進歐洲天文學的概念。崇禎決定頒行《崇禎曆書》,還來不及實行,沒過幾個月明朝就亡了;湯若望後來將《崇禎曆書》獻給清朝,順治將其改名為《西洋新法曆書》,不到百年的時間,就使得中國天文學全盤西化,並且一共使用了將近三百年。徐光啟是中國第一位皈依天主教的大官,天主教對他的重視不言可喻,台灣還有「光啟社」可見一斑;最主要的因素,應該還是在於他將西學傳入中國,影響甚鉅,毋庸置疑。不過就如同我們所見到的,他把西學引進近代中國的歷史評價,會隨著各個時代的政治氛圍,而有所變化。誰知道若干年後,人們又會如何看待徐光啟的一生功過呢?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