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113/08/28 瀏覽次數 1901

傳統市場是許多人成長記憶中的一部分。跟隨著家人,踏過潮濕的地面,挑選著三餐所需的蔬菜和肉品。市場內,各式各樣的蔬果攤、手起刀落的豬肉和雞肉攤,而鮮豔奪目的漁產攤販,總是吸引著顧客駐足停留,看著這些五彩繽紛的海洋生物,令人不禁食指大動。

在市場上,魚類外表與色澤對市場銷售相當重要,更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而在養殖漁業中,為了提升魚類的色澤,養殖者通常會在飼料中加入「增豔劑」。

而近期,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洪明昌副教授與研究團隊,為增豔劑找到新素材——廢棄蝦殼。使用廢棄蝦殼做為增豔劑,不僅提供新工具給增豔飼料產業使用,也有效解決臺灣甲殼類廢棄物回收問題,促進資源再利用。

魚市場一隅

魚市場一隅。圖片來源:Pixabay

 

增加魚類的體色——增豔劑

在養殖與觀賞魚產業中,消費者偏好顏色鮮豔的魚類,它們被視為更新鮮、更健康的標誌。另外,有些野生魚類的體色來自於飲食,但是在人工飼養環境中,無法呈現如野生同類的體色。基於這些原因,養殖業者會在魚飼料中添加「增豔劑」,來使魚類或甲殼類動物外觀更加鮮豔,從而增加市場價值與吸引力。

增豔劑最常見的成份為類胡蘿蔔素(如蝦紅素 Astaxanthin)與角黃素(Canthaxanthin),增豔劑的來源包含天然取得或合成,它們對魚的健康有益,也可以有效增強體色。

常見使用增豔劑的食用魚種,包含有鮭魚、虹鱒、石斑魚、紅紋笛鯛、紅色吳郭魚等。洪明昌副教授首先以橙色魚肉的鮭魚為例:「養殖的大西洋鮭、太平洋鮭經常使用類胡蘿蔔素來增強其橙紅色。而虹鱒也與鮭魚類似,也會使用蝦紅素或其他類胡蘿蔔素來增加肉質的粉紅色。」

使用類胡蘿蔔素如蝦紅素,能讓鮭魚增強其橙紅色體色

使用類胡蘿蔔素如蝦紅素,能讓鮭魚增強其橙紅色體色。圖片來源:Pixabay

洪明昌副教授再以紅色的養殖魚種說明:「紅紋笛鯛在養殖初期體色並沒有那麼紅,通常在後期成長至一定大小後會餵食含有蝦紅素的飼料,使魚體逐漸變紅。在臺灣有顯紅色的紅紋笛鯛跟沒有顯色的紅紋笛鯛,魚販收購價格落差很大。紅尼羅魚是經過長期育種發明的吳郭魚品系,體色偏白紅,跟紅紋笛鯛一樣,後期為了體色能呈現紅豔色,都會使用含蝦紅素的飼料進行餵食。」

 

增豔劑新材料——廢棄蝦殼

說到飼料,不論是水產業、畜牧業、寵物業,對於飼料的需求都相當大。洪明昌副教授舉例:「以紅紋笛鯛飼養 15,000 尾的五分地養殖池來說,在生長後期每月消耗掉的魚飼料就將近 1 公噸。若考慮局部地區漁民的養殖規模,將飼養面積增加至 50 甲地時,每月消耗掉的魚飼料更高達 100 公噸,一年可消耗 1,200 公噸的總飼料量。在商業考量下,假設添加每公噸飼料添加含有 1 ~ 2% 的增豔劑,一個鄉鎮一年就可能要消耗 12 公噸。」

洪明昌副教授與研究團隊,找到了可以做成增豔劑的新材料:廢棄蝦殼。關於廢棄蝦殼為什麼適合當成增豔劑的原料,洪明昌副教授表示:「蝦類雖然無法合成蝦紅素,但進食時常食用紅藻類,因而蝦子身上常累積大量蝦紅素。然而,人類多是食用蝦子的肌肉組織,其餘部分幾乎都當作蝦殼廢棄物,蝦子身上累積的大量蝦紅素就這樣被當作廢棄物丟棄,若能從中取得萃取蝦紅素或相關物質,在產業應用上有極大商機。」

蝦類在加工處理,到消費者口中食用的過程中,大約有占體重 35 ~ 45% 的背甲與頭胸部被丟棄,而這些被丟棄的蝦殼中,富含高價值的生物活性物質,如蛋白質、幾丁質(甲殼素)、脂質、礦物質與高價值的類胡蘿蔔素及幾丁聚醣(殼聚醣),這些物質,可以被廣泛應用於食品、農業、生物技術、化妝品、醫藥等領域。

而廢棄蝦殼是臺灣水產廢棄物重要來源之一,若能從廢棄蝦殼中取得高經濟價值的產品,將原本的廢棄物變成原料,可有效降低人類對環境的各種污染與碳排放。洪明昌副教授表示:「根據《臺灣漁業年報》所記錄,包含本地生產與進口的甲殼類數量合併達 8 萬公噸以上,平均殼重約占甲殼類體重的一半,也就是說每年計約有 4 萬公噸以上的蝦殼廢棄物產生,是目前臺灣水產廢棄物重要來源之一。廢棄物的傾倒、焚燒除造成環境污染、空氣污染問題外,更提高本島大量碳排放。」

漁業統計年報(111 年統計)

依據最新公告之漁業統計年報(111 年統計),臺灣 111 年蝦類進口 68,255.586 公噸,本地生產 23,035 公噸,合計蝦類總量為 91,290.586 公噸,約為 9.13 萬公噸的蝦類使用量。以背板加上頭胸部的甲殼及內含組織重量平均占 45% 計算,甲殼廢棄物的總重約為 4.11 萬公噸。圖片來源:洪明昌副教授提供

 

廢棄蝦殼如何變成增豔劑?

使用廢棄蝦殼做成增豔劑,除了減少污染、讓原本的廢棄物變成原料好處之外,還有另一個優點:價格便宜。洪明昌副教授表示:「天然的蝦紅素不穩定、容易降解,除取得不易外,價格還相當昂貴。目前蝦紅素添加劑的價格約為 1 公斤新台幣 3,000 ~ 6,000 元。」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若能將水產廢棄物變廢為寶,經過技術轉化有效成分添加入飼料中,就可以在飼料高需求量的產業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亦能解決水產廢棄物數量龐大的問題。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很好奇蝦殼是怎麼製作成為增豔劑給魚吃的。洪明昌副教授表示:「廢棄蝦殼大致上要經過乾燥、有機溶劑浸潤、萃取、濃縮後就可以取得粗製的萃取物。接著再進行光譜分析、濃度與品質檢定後就可以使用,技術並不困難,容易導入產業,適合大規模量產。但萃取物的成分分析就必須用『高效能液相層析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進行,甚至還需要質譜儀鑑定才能確定其中包含哪些有效成分群。」

回到增豔能力,研究團隊發現,吃蝦殼萃取物的魚,增豔效果似乎比只吃蝦紅素的魚還要好。洪明昌副教授表示:「蝦殼廢棄物中除了蝦紅素外,還有其他非常重要的物質,這些物質似乎跟蝦紅素相輔相成。含有蝦紅素的飼料若額外添加蝦殼萃取物,使得增豔效率增加一倍,比單純只添加蝦紅素來幫助魚體的增豔效果還好,表示蝦殼中有更多非蝦紅素的輔劑,但目前還不知道是什麼物質,仍要繼續研究。」

吃蝦殼萃取物的魚,增豔效果比只吃蝦紅素的魚還要好

研究團隊發現,吃蝦殼萃取物的魚,增豔效果比只吃蝦紅素的魚還要好。圖片來源:洪明昌副教授提供

 

廢棄蝦殼是個有潛力的廢物?

在臺灣,幾乎沒有針對蝦殼廢棄物回收,大部分廢棄蝦殼都是以廢棄物方式進行掩埋、傾倒與焚燒,更別說是針對其中有價值的生物活性成分回收再利用。洪明昌副教授認為這種處理方式很可惜,不僅無法有效利用蝦殼廢棄物,也導致環境的污染問題與提高單位碳排放。因此他們團隊嘗試連結舊有的萃取技術,應用到高價值的脂質與類胡蘿蔔素,生產具增豔效果之生物活性化合物,達到全利用蝦殼廢棄物的目標。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