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基因改造作物:萬靈丹也有「落漆」的一天
103/01/02
瀏覽次數
8187
楊景程
|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
人類跟作物害蟲之間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好幾個世紀,尤其在人口爆炸以及糧食短缺的近代,人類對糧食的需求導致「人蟲大戰」更趨白熱化。二次世界大戰後,化學合成農藥問世,便宜、容易大量製造、操作簡單,加上初期的勝利 (該殺的差不多都達到了目標),農作物的產量隨之上升,農藥無疑地成為農民眼中可以對害蟲一擊必殺的銀彈 (silver bullet)。隨著時間過去,農藥殘留、有益昆蟲遭到毒殺 (不該殺的也受到波及) 以及抗藥性的問題接踵而至,其中尤其害蟲抗藥性的產生,更被視為是生物界的大反撲。
在人定勝天的自負情操下,科學家們試圖利用生物技術扭轉人蟲大戰的戰局,這個被寄予厚望的高科技產品,就是基因改造作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所謂的基因改造作物 (以下皆稱基改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源自於不同物種的外來基因轉殖到作物體內,讓作物「表現」出外來物種的特殊功能。舉例來說,早期科學界發現蘇力菌 (
Bacillus thuringiensis
) 可以產生殺蟲的結晶毒蛋白,相關人員進一步找出產生此蛋白的基因,並成功植入玉米中,當害蟲前來取食玉米之際,其中毒素就會導致害蟲死亡,基改抗蟲玉米的產量就得以保持。
原先基改作物的概念,是希望這些害蟲們因為取食農作物而禍從口入,如此,農民就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賺取較高的利潤。的確,農藥灑得越多、越頻繁,害蟲抗藥性的產生可能就越快,因此基改作物的立意看似美好也符合害蟲抗藥性的理論,當然也有過幾年美好的時光,顛峰時期時全球甚至有八千萬公頃 (相當於22個台灣大的面積) 種植了具備抗蟲特性的基改作物。但是,如同侏儸紀公園片尾的那一句名言「生物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一般,這些害蟲真的找到他們的出路。
毒蛋白終究是毒蛋白,為了生存,害蟲以比人類預期中更快的速度發展出抗藥性。當農民發現基改作物殺蟲效率不若以往時,只能重操舊業再次以農藥解決,但面對已經產生抗藥性的害蟲,農藥使用被迫大幅增量,除了與基改作物本意完全背道而馳外,原本種植基改作物所應獲得的利益已被多餘的農藥花費秏損掉。更糟的是,此舉也創造出所謂的「超級害蟲」,基改作物甚至農藥都拿他們沒輒。這個演變無非告訴我們,自然生態有其運行的法則,此法則是透過數千數萬年物種間的共同演化,並與環境因子共適應累積而來的,農業生態系也不例外,如何取得害蟲與作物產量的「自然」平衡才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9月)
責任編輯:
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蘇力菌acillus thuringiensis(3)
農藥(30)
蘇力菌(10)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