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地震預測新知

104/10/22 瀏覽次數 4101
日本311大地震,即將屆滿一週年。靠近人口稠密區的大地震,總是帶來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就算發生在其他地方,也可能引發海嘯或走山等嚴重天災,因此地震預測一向是熱門的課題。最近前國科會主委李羅權教授,和成功大學郭政靈教授,就提出了一套很有希望的地震預測理論,請聽以下的科學三分鐘。

傳統上,預測地震非常困難。由於造成巨大危害的大地震非常少見,因此一則有價值的預報中,地震發生的地區、時間和震度都必須相當精確,並包含發生機率等資訊,才可能發佈大規模避難警報。所以,目前大部份的預測方法,都因為準確性太低而並不實用。

另外有些方法,比方說偵測地震時傳遞速度較快的P波,可以提早數秒到數十秒來預警地震,而且非常準確,並獲得包括我國在內一些國家的採用。可惜應變時間太短,一般民眾也很難藉此有效地避難。

近年的觀察發現,大氣圈最外層的電離層,其中的電子密度,會在大地震前異常的增加或減少,但先前科學家並不確定它的原因是什麼。由於電離層的電子密度也會受到地震以外的因素影響,所以也不能直接用於地震的預測。

但根據2011年10月,前國科會主委李羅權,及成功大學物理系郭政靈博士等人,在《地球物理研究期刊》發表的結果,卻證實了在大地震前,地殼受到擠壓的時候會產生電荷,隨著壓力增大,累積在地表形成電流,最後才造成電離層電子密度的變化。李羅權教授也特別在電話連線中,分享了這個理論如何應用於地震的預測:

地球表面的電流流了多少,電離層電子密度就會變化多少百分比。有的地震三四天之前、有的一兩天,它這個電離層的密度就有變化。在地面上,也可以預測會產生的電荷、電場、電流密度,那這個都可以量。

所以將來假如我們在大的斷層表面附近,能夠先量電場、或者電荷密度、電流密度,那它假如有一些變化,我們就有警惕,就會告訴我們說:地殼可能擠壓更強了!也可以做為地震的一個前兆,做為預測之用。

李羅權教授和研究團隊,藉著這項理論,架構出符合觀察結果的電腦模擬模型,被譽為「地震前兆領域的標竿論文」,並引起各國科學家的重視,提出合作研究的邀請。未來,也許我們就可以藉由這套方法,來成功預測地震,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今天的科學關鍵字,就是

地震預測 earthquake prediction

關心這個話題的聽眾,也可以透過這個關鍵字,進一步查詢或做延伸閱讀。

【本單元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製播】
2012-03-11 16:55:00播出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