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港邊的卸煤機

105/08/22 瀏覽次數 5758
2016年5月4日,高雄港務局人員和平常一樣忙碌;但這天下午5點,在高雄第二港口邊,一架日本JFE控股集團發包給中鋼機械製造的一千噸卸煤機,緩緩滑到浮於港邊的載運平台上,等待隔天由工作船拉動平台,拖運至日本。同年2月,也有一架噸位較小的卸煤機,由一艘自南非來臺的荷蘭籍貨輪,用兩座吊車吊至船上,運往日本。卸煤機是一種將煤礦自煤輪船卸載至碼頭的輸送機具,底部裝有鐵輪可在港邊移動,以利作業。在臺、日二地,由於島內燃料資源不足,不得不自海外進口煤礦,以供發電,因此電力公司十分仰賴矗立於港口邊的卸煤機。
 
卸煤機的構造可簡單分成進料頭、輸送機、卸料槽及出料口等部分。在卸載時,煤礦會先被伸入船上貨艙的進料頭運至輸送機中,再由垂直及水平兩種不同的輸送機,送入卸料槽中,並移往出料口。最終,這些被運往發電廠的煤礦,經磨煤機處理後,會供火力發電使用。
 
通常,卸煤機會被安裝於內港的卸煤碼頭上,但臺電公司將兩座連續式卸煤機置於2009年啟用的興達電廠外海深水卸煤碼頭上。由於興達港無深水碼頭,以往吃水較深的萬噸煤輪都需在高雄港卸煤,再由較煤輪小一點的駁船將煤礦運至興達港的卸煤碼頭,供電廠使用;但此過程耗費成本高,且受限於天候,使頻繁往來高雄港與興達港間的駁船無法滿足電廠對煤的龐大需求,故台電公司於2001年開始執行「興達發電廠卸煤系統改善計畫」,在外海建造長310公尺、寬35公尺的碼頭,讓煤輪可以直接停泊卸煤。在外海碼頭便被卸下的煤礦會再經由一座全長2.19公里的棧橋,直接送往電廠,省去駁船的成本和風險。
 
港邊身負重任的卸煤機是堅固的龐然大物,很少發生斷裂意外,但也不無此可能性。2007年4月2日臺中港一座一千兩百噸的卸煤機不敵十三級強風,半邊機體被吹離碼頭,懸於海面,與一旁的水泥式旋轉階梯相撞,嚴重損毀。由於卸煤機底部有便於移動的鐵輪,遭遇強風或颱風時若未即時固定,便可能滑動,造成危險;臺中港當時的狀況便是如此。2016年2月22日臺中港也發生卸煤機桁架斷裂,令桁臂傾斜砸中煤輪的事故;不過此事故的成因並非強風,較可能是機具結構疲勞之故。
 
卸煤機和其他港邊協助卸載的機具一樣,與船舶運輸、港口發展密不可分。若無此類將海外資源自船上轉移至陸地,臺灣的經濟便無法因海洋而發達。下次來到港邊時,別忘了多給予卸煤機多一點關注,觀察它巨大、樸素的身影,如何在臺灣的經濟、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陳政宏∣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名詞解釋:

工作船:用於捕魚及航運以外的船隻,如拖船、挖泥船等,均屬於工作船。
JFE控股集團:於2002年時由日本第二大鋼鐵公司「日本鋼管」與第三大鋼鐵公司「川崎製鐵」合併而成,為世界第二大鋼鐵集團。
煤輪船:載運煤礦的貨輪,大小通常為萬噸以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