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大家不是活在江戶時代,有電視可以轉換心情。轉到公共電視,上面竟然也在討論食品安全,用紀錄片談基改食物的危險與因應。主持人在開場介紹中從紀錄片標題「要命的基改食物?」(原文片名「OGM: vers une alerte mondiale?」)的問號破題,邀請大家觀賞這部宣稱基改食物長期食用可能引發問題的科學實驗與其討論,看最後的問號會不會成為比較肯定的句號。
基改作物正是這樣的例子。紀錄片主角Gilles-Eric Seralini是法國Caen大學的科學家,長期質疑基改作物的安全性。2012年他發表研究,指出長期食用食品大廠孟山都的NK603基改玉米因為容易產生高量除草劑累積,導致罹患腫瘤。由於這項試驗主打長期影響,執行時間較一般類似試驗的9個月長,加上獲得知名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的審查通過,巨大腫瘤在受試老鼠身上的猙獰模樣十分震撼,披露後各界反應熱烈。
事情還沒落幕。一年後《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少見地以「研究結果有其價值,但並非定論(inconclusive)」為由撤下這篇論文,引起學術界不滿,認為這樣的做法沒有遵守撤稿慣例,不尊重同儕審查體制,有受外界壓力之嫌。撤稿數月後一個曾刊過反基改論文的開放式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宣稱「認可《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學術水準」,在跳過同儕審查下把這篇文章幾乎原文照登。
到底要怎樣跟灰色產品相處?在〈感官世界—食品安全、信心危機與「標示不清」的身體感〉裡的出路之一是回歸身體感,不用拳拳服膺政府指導。但從科技與社會治理的角度,還有很多遊戲規則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共識。科技史學者Jean-Paul Gaudillière與Volker Hess以藥品發展為例,整理出5個歷史上的「管制之道」(ways of regulating):醫藥科學的專業管制、製造者的工業管制、法規機構的行政管制、消費者的公眾管制、法庭的法律管制。它們顯示藥品複雜的社會面向,也為社會提供周延的因應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