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石油探採及處理:油氣田及其生產動力來源
100/09/07
瀏覽次數
19881
吳健一
|
臺灣中油公司探採研究所(退休)
范振暉
|
臺灣中油公司探採研究所
目前全世界已發現的油氣田,都存在於地下封閉構造或地層內,像是背斜封閉、斷層封閉或地層封閉。封閉構造內必須有具孔隙和滲透率良好的儲油層,這種儲油(氣)層通常是砂岩、碎屑岩及碳酸岩層。另外,仍需有緻密且滲透率很低的蓋岩如鍋蓋般覆蓋於儲油層上,以防止封存的油氣向上逸漏,常見的蓋岩例如頁岩、岩鹽、石膏、混岩等。
根據油氣移棲理論,儲油層最初充滿地層水,油氣從生油岩(source rock)生成後,因為比重較水低,會沿著具滲透性(流通性)的地層或縫隙往上移棲進入封閉的儲油層,逐漸把所含地層水往下排開形成油氣封閉,因此油氣層的下方都與水層接觸。地下水層大小不一,有的與地表的天水連通,形成開放型地下水層;不與天水相連通的稱為封閉型地下水層。儲油氣層內的地下水層範圍大小及其流通性好壞,攸關油氣田採收率(油氣田最終油氣累計產量與原始油氣總量的比值)的高低。
油氣層流體的組成
儲油氣層中的油氣(稱為油氣層流體)是自然生成的,由多種碳氫化合物混合而成,這類化合物的分子結構主要是石蠟烴、環烷烴、芳香烴等,少數油氣層流體也含有雙鍵結構的烯烴類。天然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從碳數1的甲烷(CH
4
)至碳數30的都有,但低碳的碳氫化合物比率較高。原油則含有從甲烷至碳數125的碳氫化合物,所含高碳數的碳氫化合物愈多,原油比重愈高。
此外,油氣中也可能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氫、硫醇、瀝青、溶解固粒、懸浮膠體等雜質。不同油氣田的油氣有不同的組成,全世界至今未曾發現過相同油氣層組成的油氣田。
井場分離器
通常油氣生產井井場都設有分離器,油氣由井口產出後,經降壓進入分離器內進行油氣分離,比重小的天然氣由頂部進入集氣系統,稱為分離器氣體。分離器的操作壓力大多在10大氣壓以上,分離器內下部的液態油因處於受壓狀態,尚含有部分溶解氣,因此由分離器排出後再進入貯罐槽內,於常壓常溫下釋放其所含的氣體,這氣體稱為貯罐氣,油則稱為貯罐油,這是二段分離器(油中的溶解氣分二階段分離,因此稱二段)。
另外也有三段分離器,即在初級分離器及貯罐槽之間加設一中間分離器。其中,氣油比(天然氣與貯罐油的體積比,在這裡天然氣是指分離器氣體加上貯罐氣)是石油工業界常用的油氣層流體特性。
油氣井開發生產初期,可由分離器分別取分離器氣樣及油樣,或以井下取樣器至井底取樣分析,得到油氣層流體的組成成分,通常會分別列出氣體成分(CO
2
、H
2
S及CH
4
)及中間成分(C
2
H
6
~C
6
H
14
)的個別濃度,而把庚烷(C
7
H
16
)及以上的成分集合在一起以C
7
+表示。C
7
+所占比率及其物性會直接影響油氣層中流體的相態變化,其濃度可用以判斷油氣在儲油層內是液態或氣態(油層或氣層)。
油氣田的種類
為利於解說油氣的特性,先介紹單成分、多成分碳氫化合物的物理性質。
單成分化合物
純乙烷(C
2
H
6
)在常溫、常壓下是氣體,若地層孔隙內所含碳氫化合物是乙烷,由於地溫梯度的關係,地層內的溫度會高於常溫,如其溫度高於臨界溫度攝氏32度,則不管地層內的壓力如何,所含乙烷永遠是氣態,這地層屬於儲氣層。但若前述的地層孔隙內含純丙烷(C
3
H
8
),且假設在發現時地層靜壓較高,則其中的丙烷是以液態存在,這地層屬儲油層。
開始生產油氣後,地層壓力會逐漸下降,當降至某壓力時(約12大氣壓),儲油層內的丙烷會開始氣化,這時的壓力稱為泡點壓力(也是丙烷在攝氏32度時的蒸氣壓)。不論是油層或天然氣層裡,所含油氣絕不是單一成分的碳氫化合物。
多成分化合物
在世界上所發現的油層或天然氣層所含的油氣,都是多成分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若地層中的混合物是氣態時,稱為儲氣層;若以液態存在,則稱為儲油層。多成分的碳氫化合物在地層裡究竟是氣態或液態,與碳氫化合物的組成成分(各碳氫化合物的含量比例),以及地層的溫度與壓力有關。
儲油層內所含油氣最初發現時如果是以液態存在,就是油田,以氣態存在的則是氣田。油田可再細分為黑油(低收縮性油)及揮發性油(高收縮性油),氣田則可再分為凝結油氣(因壓力下降使氣體內中間及重成分的油析出)、溼氣及乾氣3類,因此自然界存在的油氣田總共可分為5種類型。
黑油
—黑油是指一般油田所產的油,雖然貯罐油通常呈黑色或深褐色,但稱為黑油主要是為了與揮發性油區分。黑油是一種低收縮性原油,因為它的地層體積因子(formation volume factor, Bo)都小於2。地層體積因子是指在油層內需要多少桶油生產至地表後,經釋出其溶解氣及降溫後可得1桶貯罐油,Bo愈大表示這種油收縮性愈大,可釋出愈多溶解氣,若Bo小於2,則稱為低收縮性油。
揮發性油
—這類型油含較多中間成分的碳氫化合物,多以液態存在於儲油層內。當壓力降至起泡點之下時,溶解氣釋出,這是因為輕成分及中間成分逸出,液態體積立即明顯減少,因此也稱為高收縮性油,其地層體積因子都等於或大於2。在壓力低於泡點壓力後,油層內氣液二相共存,都會流至井底而產出,揮發性油的氣體由井底流至地表時,會因溫度壓力之下降而有凝結油析出,地面上所得貯罐油有部分是由油層內的氣體而來,此與黑油田不同(黑油油層內釋出的氣體是乾氣,不會再析出凝結油)是揮發性油的生產特性。
凝結油氣
—這種氣田最初在氣層內是氣體狀態,在生產過程中,因壓力下降,在氣層內會有凝結油析出(這與氣體升壓液化,降壓氣化相反,因此也稱為逆變凝結油氣),開始析出凝結油時的氣層壓力稱為露點壓力。大部分這種氣田於氣層內所產生的凝結油都不易流動(或不易產出),導致生產井所產出的油氣及存留於氣層內的油氣組成不同,且生產井所產出油氣的成分隨時間而改變。
溼氣
—溼氣田的油氣除甲烷、乙烷外,尚含有中間成分及少量重質成分,在氣層內壓力下降時不會有液態凝結油形成,因此氣層內由生產開始至耗竭,所產出油氣的氣油比及成分都不會改變。但因為分離器的操作條件會落入兩相區內,所以地面上仍會伴產凝結油。
乾氣
—乾氣田的油氣主要是甲烷及少量中間成分,在儲氣層內及分離器操作條件下,都不會進入兩相區,不會有凝結油形成。這類油氣大都屬於由細菌生成的生物氣,臺灣南部新營及官田二氣田都屬於這種類型。
油氣層流體的相態行為,必須經由具代表性的樣品在實驗室中以相態試驗儀測試才能獲得。然而代表性樣品通常並非來自第一口成功的探勘井,往往是在油氣田生產之初才取樣,其間已經過一段時日,如何判別第一口成功探勘井的類別?石油工業累積多年經驗,可從探勘井的地層測試所得的氣油比、原油比重、顏色及油氣組成的資料做初步判斷。
油田的產油動力來源
儲油層的石油能流到井底產出,主要靠油層內的壓力。當油層內的油氣產出一單位體積後,如無其他流體流入補充其原先所占的空間,油層內的壓力勢必逐漸下降而停產。使儲油層內的油氣持續生產的驅油機制稱為驅油型態,主要可分為:溶解氣驅(溶解在石油中的天然氣膨脹)、氣頂驅動(僅指石油上層天然氣的膨脹)、水驅(油層旁的水層膨脹)3類,分述如下:
溶解氣驅
這種驅油機制的油田下面的水層,屬封閉型且範圍相當小。在產油過程中油層壓力下降後,地層水進入原先儲存油氣空間的量微乎其微。起初壓力下降時仍是單相液態油,主要靠油本身因壓力下降而膨脹使油產出。但一般這階段的採收率僅約2至5%左右。若壓力持續下降至低於泡點壓力,油中的溶解氣開始釋出小氣泡,壓力下降愈多,氣泡愈多,同時愈膨脹成大氣泡而推送原油流至井底產出。
這種驅油機制的油田生產特性是:油層壓力下降快;生產時,地層壓力下降到氣體起泡的壓力前氣油比維持不變,到泡點壓力後快速上升;一般無伴隨產生水;採收率低,僅約5~25%。
氣頂驅動
油層內如果油帶上含有氣帽,且其下面水層是封閉型且範圍很小,不具水驅作用,即屬氣頂驅動。通常這類油田的生產井的穿孔生產區間位於油帶中,保持氣帽的氣體,以利用氣帽的膨脹把原油推向井底。含氣帽的油層都是飽和油,其油層壓力位於黑油的兩相區內或泡點壓力曲線上。
氣頂驅動油田的生產特性是:相對於溶解氣驅油田,其油層壓力下降較慢;無伴隨產生水;位於構造高區的生產井中氣油比增加較快;通常會保持氣帽,不生產氣帽中的天然氣,直至廢棄前才生產;採收率依氣帽大小、構造形貌及儲油層垂直向的滲透率而定,介於20~40%間。
水驅
儲油層下部必須是開放型水層,或範圍很大且滲透率佳、厚度足夠的封閉型水層。當油層壓力下降時,地層水會膨脹而侵入原儲存原油的空間,維持油層壓力。雖然水的壓縮係數僅約4.4 × 10
-5
/atm,但只要水層體積夠大,即使油層壓力僅下降約7個大氣壓,地層水因膨脹而侵入原儲油空間的量就相當可觀。水驅型油田的生產特性有:油層壓力下降較緩慢;氣油比變化較小;位於構造低區的生產井會先產出水;採收率約在30~65%。
氣田生產及採收率
從儲氣層生產天然氣的動力主要來自天然氣的膨脹,換言之,當生產井打開後,井底的壓力下降時,天然氣由距離井口遠處地層的高壓處流向低壓的井口處而產出。氣田的生產機制有兩種。一種是原先儲存天然氣的空間固定不變,稱為耗竭型氣田;另一種類似水驅型油田,地層水會侵入原先儲存天然氣的空間。耗竭型氣田完全靠氣層氣體本身因降壓膨脹而生產,廢棄時氣層壓力較低,採收率約75~90%。水驅型氣田廢棄時氣田壓力較高,採收率約55~75%。當儲氣層的岩性異質性愈高時,採收率愈低。
儲油氣層中的油氣(稱為油氣層流體)是在自然界中由多種碳氫化合物混合而成,在世界上所發現的油層或天然氣層裡,都是多成分碳氫化合物地層。儲油層內所含油氣最初發現時,如果以液態存在,稱為油田,以氣態存在的則稱為氣田。
含液態碳氫化合物的地層稱為油層(或儲油層),基本上,油層可分為黑油及揮發性油,氣態的天然氣層可分為乾氣、溼氣及凝結油氣。儲油層內促使油氣持續生產的機制稱為驅油型態,主要可分為:溶解氣驅(溶解在石油的天然氣膨脹)、氣頂驅動(僅指石油上層天然氣膨脹)及水驅(油層旁的水層膨脹)3類。溶解氣驅採收率低,僅約5~25%,氣頂驅動採收率約介於20~40%,水驅採收率約在30~65%。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1年9月,465期,28 ~ 35頁
鑽探(7)
油氣(3)
油井(3)
天然氣(42)
乙烷(5)
丙烷(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3/28
極端降雨來了,AI 如何預測並預防邊坡崩塌?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7/31
淨零2050,從社區儲電開始 走進臺灣社區儲能的現在與未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6/30
誰說止痛藥只能止痛?它可能是下一款美白成分主角!
曾繁安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