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災害防救科技:等待下一個大地震
96/02/05
瀏覽次數
22785
黃明偉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地震災害防治組
吳子修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地震災害防治組
臺灣位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是典型板塊碰撞下產生的大陸邊緣島嶼。地質學家推測,菲律賓海板塊約在6百萬年前,開始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碰撞、位移或隱沒,臺灣島因此得以誕生與成長。甚至到現在,這一個造山運動仍在持續進行中。
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術觀測臺灣附近地體構造的變化,發現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8公分的速率,往西北方向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因此形成許多的斷層活動和頻繁的地震。
自從1900年以來,臺灣經歷許多芮氏地震規模6以上的災害性地震。累計到現在,這些地震已經造成約8千人死亡,並且對社會經濟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建構系統化的災害防救計畫,以減少大規模地震所造成的損失。藉由地震災害境況的模擬,評估各地區在不同季節與時間可能的災損,再依據災損評估的結果,從減災、整備、應變、復建各階段,提出各地區應有的地震減災對策,並落實到各級政府及相關事業單位的災害防救工作上,以減輕大規模地震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
防災現況與法源基礎
臺灣地區的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更隨著都市化、高齡化、國際化、資訊化等社會結構的變遷,導致災害脆弱性升高。再加上人口和產業紛紛向都市集中,超高層大廈與地下街大量興建,複雜而規模龐大的建築物櫛比鱗次。一旦發生大規模的災害性地震,所造成的人命和財產損失勢必比以往更為嚴重,使我國經濟陷入危機,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因此,應該預先制定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的因應對策,有效提升社會整體的抗災能力。
我國災害防救體制與科技的研發進展歷程,從1965年起,便陸續有災害防救相關作為的展開。這些包括1994年提出的「災害防救方案」,1997年推動的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到2000年7月19日頒布的「災害防救法」,為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法源基礎。
中央政府的災害防救組織有中央防災會報、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等,災害防救法也規定,由中央災害防救會報訂定災害防救基本計畫,災害防救業務的主管機關及公共事業分別訂定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各級地方政府的地方災害防救會報則訂定地區性的災害防救計畫。
地震防災科技
雖然現今的科學技術尚無法有效預測地震,然而在大規模地震來臨前,可能在地球物理及化學上產生一些異常現象,透過地震的前兆監測,可以在地震來臨前預先掌握訊息,提前採取相關的減災措施。
在國內,中央氣象局定期彙集地震監測統計資料、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所觀測到的地殼變動資料,像是活動斷層的活動資料,以及水利署的地下水文監測資料,進行例行性的地震潛勢討論。此外,也依法建立資料通報的發布機制,並擴大前兆異常現象的探討與檢測。各項監測資料如果有任何異常徵兆,會立即召開會議,邀請所有相關監測單位人員進行討論及研判。
臺灣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地震測站,在地震發生時,可以快速定出震央位置、規模及深度,並掌握各地的震度分布。這些資料可以提供給中央及地方政府做為評估各地災損狀況,以及規劃救災人力與資源的參考。當外海發生強震時,在強大的地震波尚未傳到都會區前的數秒到數十秒間,地震預警系統能對相關單位及大眾提供警告,使大眾運輸系統和維生線系統能在這一段黃金時間內,及時停止運作或關閉,減少地震引起的二次災害。
建築結構與公共設施耐震能力的提升,有助於降低災害性地震造成的人員及經濟的損失。不過,建築物的建造年代與型式不同,耐震能力也有所不同。建築物的安全身繫著人民生命及財產的安全,在承平時期,有必要運用各種先進技術提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
學校、醫院、警政、消防及政府重要機關的建築物,在緊急應變時都肩負著重要任務。因此,必須加強它們的耐震性能,使它們在強震後依舊保有原有的功能。
公共設施,例如交通工程在災後肩負救災資源運輸的重任,通訊設施則身繫災情通報與指揮訊息傳遞的要務。另外,維生線系統,像是電力、瓦斯、自來水等輸送線路的耐震能力,則攸關是否會造成二次災害,以及災後生活機能的回復。這些設施的耐震能力,也必須加以提升。水壩、港灣設施、防波堤、高科技廠房、電廠等可能造成重大二次災害的特殊結構物,更必須加強它們的耐震能力。
平時可透過各級學校向一般大眾宣導及進行防災教育,以加強居民的防災自救能力,並提升防災意識。學校常常做為避難收容場所,因此有必要針對校園實施大規模的地震避難逃生演習,使它和社區的防救災體系結合。透過對工程設計人員的專業訓練與講習,可把耐震補強及其他減災技術推廣應用到實際的工程設計上。災害防救不只是政府的工作,也應該加強居民的防災自救能力,結合社區和政府防災體系,以形成完整的防災體系。
除此以外,防災相關法規也必須持續地修訂,例如災害防救法及施行細則的修訂,建築結構、橋梁結構、維生線系統的耐震能力相關法規的研修,以及既有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的相關法規,和配套措施的建立。透過土地利用法規的研修,可以針對地震災害高潛勢地區在土地開發上予以適度的限制與規範。這些措施都是平常時期就必須時時刻刻進行和準備的,抱著「不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態度,才可以安然度過下一個可能的災害性地震的考驗。
地震災害境況模擬
目前科學家對於選取災害性地震來進行境況模擬,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地震源是區域地震活動紀錄,也就是使用中央氣象局所發布的地震資訊,包含地震規模、震央位置、平均年發生率,這一類的分析方法不會涉及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類地震源是地震危害度的分析研究,也就是對應某一個假設的地表加速度回歸期的一個或數個地震分析,依不同的地震規模與震央分析可能產生的危害。這類分析方法,會隨不同震央的地理位置,像是不同的斷層系統而變。
地震災害的防治重點地區是指極有可能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地區,或因為地震而導致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嚴重災損的地區。前者指的是地震災害潛勢高的地區,例如區域內活斷層活動性高的地區,不限在某一個縣市內,或者根據歷史地震發生的周期,推測近期內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災害性地震的區域。後者則是指政治、經濟、社會機能性高的地區,像是首都、大都會區、高科技園區等。
目前國內各相關單位所製作的地震災害潛勢相關資料,並沒有針對地震發生潛勢較高的地區進行任何等級上的界定,因此無法針對地震發生潛勢較高的地區,進一步強化實施地震災害的防治對策。
地震災害境況模擬技術,可以在假想的地震作用下,評估受災地區的人員和構造物的損失情形,以做為研擬防救災計畫的參考,以及防救災演練情境設定的參考數據。對於過去沒有重大地震災害紀錄可供參考的地區,可利用地震災害境況模擬技術評估地區震災損失,再研擬合理的地震減災對策。
模擬技術可以分成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設定模擬地震,可以包括由機率的方法推估的可能地震、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震、歷史上人員及經濟損失慘重的地震等。第二個步驟是根據模擬地震,在不同季節、不同時段進行各種情境的災損推估。模擬的項目包括物體的損害和分布,例如建築物損害、地震引致火災的起火與延燒範圍、交通設施損害、維生線系統設施損害、震災廢棄物,以及人員的損害和分布,像是死傷者、需要救援者、返家困難者、避難者等的數量和位置分布。
地區特性,可以包含自然、人文與地理特性等,在地震災害境況模擬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因此,歷年的科學研究結果與詳細的災損統計資料,是整個模擬過程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輸入項目。進行境況模擬如果想得到合理的災害損失,應該考慮都會區及特殊地區的特有問題。都會區的特有問題,有一般住宅的耐震、歷史文物的損害、公共場所設施的損害,例如地下街、車站或娛樂設施等的損害、火災延燒的損害、人員的傷亡、交通運輸設施的損害、維生線系統的損害、大型避難空間及逃生路線等相關問題。
等待下一個大地震
翻開臺灣近代的地震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16年的南投地震系列、1935年的新竹─臺中烈震、1941年的中埔地震、1964年的白河地震、1986年的花蓮地震,到國人記憶猶新的1999年的921集集大地震等,這些地震曾多次重創臺灣的社會經濟,而且這種情形在過去、現在與未來持續地進行著。
地震產生的災害,依然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無法避免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且必須從災難經驗中,學習克服天然災害帶來的挫折與傷害。雖然以目前的科學方法依然無法準確地預測地震,但是可以先行準備防災減災的工作,以期把下一個大地震帶來的傷害減到最低。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2月,410期,44 ~ 50頁
板塊(36)
地震(132)
地震預警(19)
耐震(13)
斷層(32)
災害潛勢(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2/26
我們的大腦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專訪陶振超教授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